專家警告台灣、海南有茲卡病毒傳播風險
英國一著名病毒學專家稱,與中國內陸各地相比,茲卡病毒在台灣和中國海南省的傳播風險大得多。
![]()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和埃博拉病毒的共同發現者之一皮奧教授日前表示,據信最易傳播茲卡病毒(Zika virus)的埃及斑蚊在台灣和海南省都有滋生。數月來,僅在巴西就有150萬人感染了該病毒。與此同時,茲卡病毒在南美、中美以及加勒比和墨西哥廣泛傳播。皮奧教授日前在香港表示,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南部地區的斑紋不同,為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這種斑蚊雖也可能攜帶茲卡病毒,但其傳播能力小一些。
![]()
皮奧教授在外國記者俱樂部所作的一次錄像解說報告會上指出,包括上海和重慶等超大城市在內,三分之二的中國大陸所在位置距通常生活著以上兩種斑蚊的地區很遠,風險要很多。但他警告說,通過性行為,茲卡病毒仍可能向北傳播。
有現實風險皮奧博士表示,茲卡病毒有可能在非洲和亞洲肆虐,因為,那裡有著類似的斑蚊。他說,既然在拉丁美洲會出現茲卡病毒瘟疫,也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區出現。去年下半年,美洲國家巴西出現多例新生兒小頭症病例,引起全球關注。據巴西衛生部提供的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11月28日,該國共記錄1248例疑似新生兒小頭畸形症病例,已死亡7人。上述病例絕大多數發生在該國東北部,疫情最嚴重的伯南布哥州上報病例646例,超全國半數。該州從12月1日起進入衛生緊急狀態。巴西衛生部確信,新生兒小頭畸形症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茲卡病毒是黃熱病毒的一種,由埃及斑蚊傳播,感染癥狀為低燒、瘙癢、身體出現紅色斑點等,世界衛生組織今年2月1日召開相關緊急會議,此後宣布,將茲卡病毒及小頭症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呼籲國際社會協調應對。該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通報說,專家認為南美洲密集出現小頭症及其他神經併發症,是不尋常的事件,對世界其他地區公共衛生構成威脅,強烈懷疑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症。她強調,目前還缺乏相關科學證據,國際社會亟需開展調查。
![]()
茲卡病毒被認為是新生兒小頭病的罪魁禍首皮奧教授昨天在香港指出,不論有多少懷疑,他都深信,這些病例的罪魁禍首是茲卡病毒。
港、台警惕中國國家衛生及計劃生育委員會迄今確定中國國內有12人感染茲卡病毒,並都是在境外逗留時被感染。其中,首個病例是一名江西男子,於2月9日被確診,2月14日被宣布完全恢復了健康。此後,在廣東和浙江各確定了7例和4例。據香港衛生署提供的數字,香港地區尚未發生茲卡病毒感染病例。港大病毒學家、以薩斯病毒的共同發現者著名的裴偉士(Malik Peiris)教授表示,這一情況有可能很快結束,原因是,隨時可能有某人從感染地區返港。世衛組織總幹事馮陳富珍台灣確定發生一例,當事人是來自泰國的一名旅遊者。台灣疾病管制署醫學主任羅一鈞指出,該名泰國年輕男性遊客今年1月飛抵台灣後立即被確診發燒,並被確認感染了茲卡病毒,但仍被允許前往他在台中地區的住家,並在當地治療,原因是,現在尚非蚊子季節,而台中地區迄未生活有埃及斑蚊。去年,台灣發生嚴重登革熱病毒疫情,病例高達43784例,其中多發生在台南地區。登革熱病毒類似茲卡病毒,也可由埃及斑蚊傳染。鑒於此,台灣當局尤其擔憂茲卡病毒的傳播,尋求確保本地蚊子不感染該病毒的措施。中華民國政府規定,來自茲卡病毒疫情嚴重的地區和國家-加勒比、中美、南美、泰國、馬爾地夫和菲律賓-的任何人,只要被發現發燒,在抵達台灣機場或海港時都會被要求做血液檢查,以便確認當事人是否感染有茲卡、登革熱或第三種類似病毒-基孔卡雅熱(Chikungunya)。雖尚未爆發茲卡疫情,台灣已制定了一項控防蚊子計劃,以降低爆發另一種登革熱瘟疫的風險。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