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劊子手獨特練成法 竟要用大刀削豆腐?職業病:愛看人脖子...





在古代,有關劊子手的記載並不多,很多時都只是由野史及史籍零碎語句之中拼湊而成。到了晚清時期,有了報紙的發展,劊子手才有血有肉地展現在世人眼前。早前說過清末民國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年老退休後,想入善堂禮佛謝罪但被拒絕,訊息經當時《大公報》報導,成為珍貴資料。另外國內近代作家,滿族之後的唐魯孫,除了寫美食,也有寫劊子手掌故。



話說唐魯孫在北平在東四牌樓附近上班,中午常到小館灶溫,經常遇到不同類型的搭臺客,也會撞到不少常客都見慣見熟。他提到一名身材修長,腰板筆直,留著絡腮鬍子,說話「露風露風」,六十出頭的老者,幾乎每日都在小館吃飯。於是就去請教他。

他叫姜景山,原籍開封,落籍北平(今北京),當初不知他做那一行的,唐魯孫認為哪一行都不像。日子久了,才知道他是前清刑部的執事,亦即是劊子手。事實上,很多人都忌諱劊子手這三個字,通常都稱呼他們為執事。

唐魯孫就問姜景山:聽說這一行都姓姜,是不是?姜老就說,明朝燕王朱棣為了排除異己,有姜姓親兄弟五人,給他做貼身衛士,後來遷都北京,姜氏弟兄仍給成祖執行刑罰,就是後世傳說的姜家五虎。北平有姜家墳,凡是他們這行有傳授的子孫,清明節都要去祭拜。



姜景山的師父是伯父姜大誠,是刑堂總執事,十六歲拜師學藝,最初每天天光起身推豆腐:用砍人頭的大刀,將豆腐推成一塊塊薄片,越薄越好。熟練後,還不斷提升難度練刀功。


學徒時期,姜景山一有空就和猴子玩耍,用手盤弄它們後腦,專找它們第一和第二頸椎,由於人猴骨骼相同,久而久之,摸熟後就用於找犯人頸椎。學徒的最後一關,就是實習,過了這一關才算出師。姜景山首次到刑場就幾乎被氣氛暈倒,到了第三次才能夠有勇氣去行刑。師父準備了新鞋和一身土黃布的緊身褲褂,外帶一條黃帶包頭,到了刑場一動手就砍了三個。刑場見紅才算滿師。



唐魯孫也有問姜景山砍頭有多種砍法,他說處決十惡不赦的江洋大盜,犯人跪下,劊子手在犯人左右肩膀一踹,再一拉辮子。有經驗的劊子手一刀下去,正好是頸椎骨的骨縫,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如果是三品以上大員,犯了不赦之罪,必須問斬,刑部得選派有經驗的劊子手,在犯官後腦順刀一推,飄然而過,不會一腳踢倒屍首血濺刑場。



砍頭犯人的親人如果有打過招呼,人頭一落地,用木盤盛起,馬上將身首合而為一。姜景山表示,做了半輩子,只承應過一次,代價是純銀二百兩。據他說到後來大臣犯罪,多半是賜帛自盡,賞一條白綢子自己上吊。大臣綁到菜市場門口砍頭,少之又少。姜景山表示,這一行的人有個壞毛病,就是不管與誰一起行,總讓人先行一步,為了看人家頸椎骨生得如何。




轉貼自 趣味史事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