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楷書從唐代開始替代漢代隸書 成新漢字典範

《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大 中 小 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楷書正式代替漢代的隸書而成為書寫漢字新的典範。時至今日,人們練習書法最普遍的入門手段就是楷書了。根據新浪收藏報導,唐代是楷書最為繁榮鼎盛的時期,書法史上常習慣說『唐人尚法』。『法』這一個字或許可以理解為『法度』、『結構』、『間架』,也可以理解為『基本功』的嚴格,而對此最好的例證就是歐陽詢。活躍於唐初的歐陽詢應算是建立楷書典範最早的人物之一,他的『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橫平豎直,結構森嚴規矩,承襲了北朝碑刻漢字間架的剛硬嚴謹,加上一點南朝文人線條筆法的婉轉,成就了唐楷的新書體;歐體書寫,可以說是代表了唐初漢字一種全新典範的建立。『楷書』的『楷』字,有『楷模』、『典範』的意思,歐陽詢的代表作『九成宮』便是『楷模』中的『楷模』。幾乎所有幼兒習字,都要從『九成宮』開始入手,學習結構的規矩,學習橫平豎直的謹嚴。清代翁方綱讚揚『九成宮』說:『千門萬戶,規矩方圓之至者矣。』(《復初齋文集》)但也許因為『化度寺碑』、『九成宮』這些石刻碑帖的廣為流傳,使許多人忽略了歐陽詢傳世的行書墨跡寫本,如『卜商帖』、『夢奠帖』、『張翰帖』。他的『卜商帖』、『張翰帖』藏於北京故宮,『夢奠帖』藏在遼寧博物館,加上同樣收藏在遼寧博物館的『千字文』,歐陽詢流傳的墨跡在唐代書家中不算太少,也使我們可以用他手書的行書墨跡,來印證他正楷石刻碑拓本之間的異同。一般來說,石刻書體因為介入了刀工,常常比毛筆書寫的墨跡要剛硬。但是比較歐陽詢的石刻拓本與墨跡手書,竟然發現,他的毛筆手書反而更為剛硬峭厲。『夢奠帖』裡許多筆法(如『錯』、『行』)的起筆與收筆都像刀砍,斬釘截鐵,完全不似南朝文人行書的柔婉,卻更多北碑刻石的尖銳犀利。而元朝書法家郭天錫談到歐陽詢的『夢奠帖』時,也用四個字表達了相同的概念——『勁、險、刻、厲』。歐陽詢書法森嚴法度中的規矩,是建立在一絲不苟的理性中的。嚴格的中軸線,嚴格的起筆與收筆,嚴格的橫平與豎直,使人好奇:這樣絕對嚴格的線條結構從何而來?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