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40萬人,竟挖都挖不動「武則天」的墓?真相竟然是...太可怕了!
![]()
干 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 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彫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 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干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 達4.9公里。文獻記載,干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 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 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至於裡面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里裝滿 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 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干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 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干陵裡面。干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
最 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噼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 民黨將軍孫連仲。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 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七個山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發一聲喊跑了出 來。據說,孫將軍的一個團生還者寥寥。當地人流傳「因武則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來掘她的墓,所以那七個山西兵必死無疑。」就這樣,干陵終於躲過最後 一劫。[img][/img]到 了1949年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農民發現了干陵的墓道。1960年,陝西省成立了干陵發掘委員會,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干陵地宮墓道。發掘顯示: 干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 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 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干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 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迹,從而證明干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文章轉載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