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信號一定要注意!別讓身體「熔斷」了

長時間的過勞可能造成身體”熔斷“!對於自己身體的狀況,就要早發現早掌握。來看看你的疲勞值吧!“過勞死”是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重,心裡壓力太大,從而出現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突然引發身體潛在的疾病急性惡化,救治不及時而危及生命。過勞死其判斷標準為:在死亡前24小時內仍持續不斷工作,或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或再往前推算一個月,其加班時間是否超過100小時。過度疲勞容易導致猝死,如果感到疲勞時,請記得及時休息,防止猝死等意外事件。因為從疲勞到猝死僅六步:輕度疲勞——身體發沉——精疲力竭——身體有恙——病纏身——突發猝死。可根據以下七種表現測測你的“疲勞值”,看看你的身體現在處於什麼狀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表現一:肌肉痛只走了15分鐘,就感覺非常疲勞,想坐下休息。表現二:骨骼痛腰部時常酸痛,在別人看來,你常常身姿不正,甚至是彎腰駝背。表現三:關節痛上下樓會感覺踝關節或膝關節疼痛。表現四:頭髮黃你會看到自己掉發越來越嚴重,而且頭髮也比以前枯黃。表現五:指甲裂你會看到指甲無光澤,已裂開。表現六:牙縫寬刷牙時會出現牙齒出血,牙縫越來越寬,並且吃東西很容易塞牙。表現七:皮膚差皮膚無彈性,失去光澤,即使精心護理,還是會出現脫屑起皮的情況。如果你出現以上7種問題中的2種以上,就要格外注意了,你的身體已發出的警報,不要忽略它,應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做一項專項檢查,如果發現是慢性心血管疾病更要積極治療。40歲後查體定期做健康查體對預防猝死非常重要,40歲以上的人一定要定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檢查。40歲以上男性、絕經期後女性要做冠脈CT及早發現冠心病,建議男性過了40歲後和女性進入絕經期後,就做一個冠脈CT,若結果顯示心臟沒有斑塊,今後可每3~5年做一次,若有50%左右的狹窄就要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服用阿司匹林及降脂葯預防血小板聚集、降脂穩定斑塊等早做預防。腦血管檢查兩項不能忽略預防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如腦出血、腦缺血及腦動脈瘤等,建議每年到神經內科做一次頸部血管彩超和TCD(經顱多普勒超聲),這兩項檢查是大家日常最容易忽略的。頸部血管彩超是檢查顱外血管情況,只需100元就可判斷出將來得中風的危險,若頸動脈厚度超過1.1毫米,狹窄大於50%,有不穩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徵象,就要積極治療了;TCD是檢查顱內血管情況,也是100元,主要能通過血流變化來判斷有沒有顱內血管狹窄。發病信號識別記方法猝死前,身體會先發出一些信號,如果能及時認識到,到醫院早做處理,就可以避免猝死的發生。心梗前疼痛有變化心肌梗死發生前一個月內,心絞痛會頻繁發作且疼痛比以前有明顯的變化,如以前走一公里難受,現在走200米心臟都受不了,甚至安靜時也會發作;疼痛持續時間長了,之前發作5分鐘,現在發作20分鐘以上;發作誘因也變化了。這都說明冠狀動脈不僅有狹窄、痙攣,冠脈內斑塊還有不穩定,易破潰形成血栓的表現,有的含服硝酸甘油就能緩解,有的則不能緩解。出現這些癥狀時可馬上含服硝酸甘油,最多可含服3次。同時迅速撥打120及時就診。腦梗塞識別四信號識別腦梗死可以記三個動作來快速識別,一是臉部一側可能發生面癱,無法微笑,嘴巴或眼睛下垂;二是無法順利舉起單手或雙手,或單手或雙手無力、麻木而動彈不得;三是無法流利對答或說話含糊不清。上述三條中如有一條或多條癥狀,就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腦動脈瘤記住兩癥狀腦動脈瘤破裂是高血壓患者易導致猝死的一種疾病,當出現頭疼或是一過性的視物模糊,高血壓患者就要警惕了,這是腦動脈瘤形成並出血的信號,腦動脈瘤的頭疼來得突然,疼痛的劇烈程度遠大於高血壓頭疼,患者同時會忽然有點看不清東西,過一會視力會自行恢復。這時患者最好趕快到醫院篩查腦動脈瘤。發病誘因減少有竅門這些猝死的發生一般也是有共同誘因的,如勞累、情緒激動、生氣、工作繁忙壓力大、生活不規律休息少等,這裡教大家幾個減少發病誘因的小竅門。工作時巧加課間休息要避免過度勞累,建議平時可以像上學時一樣,每工作一兩個小時就給自己加個“課間休息”,站起來活動一下、喝杯咖啡等,哪怕就是換個工作狀態,比如從寫東西變為打電話都會有助於身體的休息。發脾氣前先數10個數有統計表明,70%腦出血的人脾氣都很急躁,儘管知道生氣的嚴重後果,但脾氣一上來有些人還是控制不住。建議暴脾氣的同志在發火前先強迫自己從1數到10,10個數數下來,可以有效控制情緒的發作。不當A型性格人有研究顯示,A型性格的人相對來說得心血管疾病機率會大一些,這些人好勝心強、雄心勃勃、努力工作各方面追求完美但又急躁易怒、具有時間緊迫感、做事快但缺乏耐性。如果有發覺自己有A型性格的傾向,就要有意識地做一些改變了。平時要學會開解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當然,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方法,要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堅持鍛煉、減輕體重,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人群日常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服用藥物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