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闖蕩「餓飯」的戲劇一行 楊世彭執導不馬虎
▲導演楊世彭。(圖/果陀劇場提供) 大 中 小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台灣演出邁入200場,賣座的票房除了需要好的劇本及好的演員外,導演更是不可或缺的的角色。執導過多齣知名戲劇的資深導演楊世彭,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夏威夷大學戲劇系藝術碩士(主修導演學)、威斯康辛大學戲劇博士,曾執導中外名劇及原創劇約七十齣,包含《威尼斯商人》、《小狐狸》、《仲夏夜之夢》,其中一半在美國以英語演出,在戲劇中有極高成就。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劇照。(圖/果陀劇場提供) 楊世彭表示,當初會決定執導《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起因為,2010年來台灣幫果陀排《步步驚嚇》,當時與果陀劇團執行長梁志民及其妻子林靈玉吃飯時談論到,在美國看了動人的戲,喚起楊世彭自己與父親的回憶,令他在劇場內難得掉下了眼淚,但起初害怕戲劇主軸圍繞著病痛,會讓票房不賣座,但梁志民與林靈玉說:「假設有社會意義就值得做,不賠錢就行,陪一點點也無所謂!」因此《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遂然躍上台灣舞台,楊世彭表示希望能藉由戲劇對社會帶來不同意義。楊世彭自認是個非常幸運的工作者,他說當初自台大畢業服完兵役後,到美國攻讀戲劇博士學位,雖然戲劇這途是餓飯的行業,但楊導演表示,當時還沒拿到博士學位就有三個工作可選擇,最後他選擇在美國教戲劇了23年,再回到香港劇團執導13年,幸運地將工作完成,直到現在已80歲了,都還能在香港北京台灣導戲。楊世彭也鼓勵想學戲劇的年輕人到國外深造開眼界,補足在台灣的不足,而國外課本都使用英文,但楊世彭也直言:「想學戲劇絕對要把語文能力,弄好若連語言都不能掌握,那還能演話劇嗎?」
▲楊世彭執導《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舞台劇總彩排。(圖/果陀劇場提供) 而談到台灣在戲劇上的窘境,楊世彭表示,台灣在京劇上有國光劇團、舞蹈有雲門舞集,但在戲劇上卻沒有專門的職業劇團,每齣戲都是從外頭找人演出,雖然能找明星來演,但沒有一群專門演員,在一群藝術總監或導演執導下當核心團體,演出各種不同的戲劇,是相當可惜的。因此楊世彭認為,台灣應成立職業劇團,並找出好的行政團隊配合,以養一個「國家級樂團」的心態來執行,才能在戲劇上有所突破。但在戲劇上突破不少人認為,除了要有政府的支持,也應由觀眾的心態來帶動戲劇成長,楊世彭表示,觀眾的成熟和美感教育有關,不管學哪一行都應該聽音樂、看畫展、進博物館,薰陶自己的美學,讓藝術生活成為現代公民的一部份,待台灣觀眾慢慢有願意花錢欣賞藝術的習慣後,演藝的生態才會更加完善及美好。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