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最后一個劊子手:行刑有技巧,砍頭有絕招,卻難入善堂!最后竟落得『這種下場』
1914年,北京政府頒布《懲治盜匪法》,規定“死刑需用槍斃”,1932年,《六法全書》正式確定“死刑用槍斃”。從此,斬首死刑退出歷史舞臺,專門以砍頭為生的劊子手宣布失業。
鄧海山是大清最后一個劊子手,斬首死刑廢除之前,他一直從事這個行當,經他手砍下的腦袋已經有二三百個了。
鄧海山說,劊子手是個技術活,想干這行得先拜師,然后進行專門訓練。砍頭也不是隨便砍的,天天都得練習刀法。白天砍冬瓜,晚上砍香頭。砍冬瓜時,先在冬瓜上劃條橫線,然后隨手將冬瓜斬為兩半,下刀處與劃線不差絲毫才算練到家。砍香頭時,要看準線香的發光處,隨手一刀,不上不下剛好把火炭頭子切下來。如果練不好刀法,在刑場上就會出丑,這行當也就別想干了。
干了一輩子劊子手,鄧海山對行刑過程爛熟于心。他說,在行刑之前,他首先要磨刀。因為劊子手的鬼頭大刀平時用布包著,容易生銹,行刑之前必須磨快,那樣可以減輕犯人痛苦。
行刑之時,縣知事首先對死囚驗明正身,然后在寫著死囚姓名的“靈牌”上勾一紅杠,插到死囚背上押往刑場。這個時候,劊子手已經喝完壯膽酒在刑場上等著死囚了。
死囚押到刑場,即令其就地跪下。死囚前方站著一個劊子手,手中持刀作待命狀。這名劊子手叫“引刀”,目的是讓死囚防前不防后,分散死囚注意力。另一個劊子手則趁死囚不備,突然出現在死囚身后,用平日訓練的砍冬瓜、砍香火技能,瞄準死囚后頸,“咔嚓”一刀下去,人頭落地。這是劊子手行刑的技巧。
晚清時期的劊子手是個高收入職業,鄧海山每斬一名犯人,衙門賞洋四元。這可是當時一個長工半年的工錢啊,看來犯人的腦袋也很值錢。除了“砍頭賞”之外,鄧海山還能撈“外塊”。死者家屬如果不想讓死者身首異處,讓他在脖子上斷筋留皮,就得先給他好處。因為這活兒對技術要求更高,即要把頭砍下,又得連著皮,還不能讓監斬官看出來,這刀法得拿捏得恰到好處。不過,鄧海山有這絕活,他干了一輩子劊子手,練出了絕招。
鄧海山出師之時,師傅對他說:“殺人九十九,到時要收手。”意思是,劊子手這行不能干一輩子,而且有“殺人過百,斷子絕孫”之說。可他沒有聽師傅的,從入行一直干到大清滅亡,民國又干了幾年,直到斬刑徹底廢除他才失業。
失業后,他一人獨居,沒有人愿意和他來往,人們都認為,碰到他一天都會倒霉。而一輩子殺人,也在他心里留下種種陰影。每次砍完頭,他都頭也不回地離開刑場,到了縣衙,還得讓差役兵丁用竹板打屁股,以免死囚纏身。為了消災免難,鄧海山每天都吃齋念佛。而閉上眼睛,眼前就是刑場上那血淋淋的一幕幕。
鄧海山刀法是很高的,他砍頭從不讓血濺到身上,以免招來晦氣。有時他會反手握刀,在犯人不經意間刀已從犯人頸間劃過,人頭落地雙目未瞑,嘴巴還不停地咬土……
1925年11月22日,大清最后一個劊子手鄧海山想入善堂,因其殺人數百被拒絕。人們認為,他一生欠下太多陰債,無法償還,只能孤獨一生。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鄧海山一生未娶,無兒無女,而人們則說他因干了一輩子劊子手,殺人過百,所以才斷子絕孫。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