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秋季大師開講 每周五舉辦大眾科學教育系列講座

▲圖說: 科技部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資源,籌辦大眾科學教育專題系列演講,吸引民眾參與。 大 中 小 人腦奧秘,至今還是科學家積極研究的重點,21世紀開始,美、歐、日和中國大陸競相投入資金研究腦科學,重視程度不亞於60年代的登月計畫,就因為人類反求諸己,想知道自我是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做出反應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最近在2016秋季「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大眾科學教育系列首場講座中,就跟民眾分享在「腦中乾坤」的策展理念與籌備過程,並讓觀眾了解腦科學研究的未來及人類社會將會如何改變。2016年科博館以腦科學的研究做為年度大展的主題,一方面慶祝科博館30週年,另一方面希望將「腦與認知」領域之最新進展介紹給大家;由科技部補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中興大學共同籌劃2016秋季「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大眾科學教育系列講座,從10月14日起到12月30日為止,每個星期五下午2點到4點,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藍廳(立體劇場B1)舉行,本季講座主軸為「認知的生物性、民俗性、社會性」。10月14首場講座邀請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談「腦中乾坤」的策展理念與籌備過程。
▲圖說: 精研科學、天文、物理、人才培育的科博館孫維新館長,在首場講座中與觀眾分享「腦中乾坤」策展理念和籌備過程。孫館長表示,愛因斯坦是公認IQ很高的物理學家,他的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科學家從腦的體覺皮層、主要運動皮層、前額葉皮層、頂葉皮層、太陽穴皮層及枕葉皮層等六大層面探討愛因斯坦大腦的異常之處,研究了60年後,最終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與常人並無差異。他也打趣的表示,學生對於「相對論」的認知程度,就能探討教育的問題所在。孫維新館長也以「腦中乾坤」展進行說明,他說內容包含七大區塊,有理性和感性,也有結構和情緒,更從眼、耳、鼻、舌、身五種知覺的互動遊戲中,讓民眾了解自己的大腦是如何容易受騙上當!「腦中乾坤」特展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在虛擬實境正夯的時代,這個展也用上了。館長孫維新指出,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江安世的果蠅研究團隊,利用透明腦的先進技術進行果蠅腦神經迴路的研究,輝煌成果揚名世界。透過hTc去年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中發表的VIVE虛擬實境頭戴設備,觀眾瞭解果蠅如何啟動神經迴路進行求偶。談到觸覺的重要性,國外展示大多運用盲人點字來互動,我們的展示更具本土創意,在觸覺體驗場域裏,有一排麻將圖示意正聽之牌,展品台上有五張牌供觸摸,孫維新館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用人的身體感官舉例說明,像是每個人的手指皮膚狀況、經驗、年紀都會影響到敏感度,這項有趣的實驗,讓民眾的指尖可以感受到0.2mm的凹凸,常使用的手指會比其它手指更為敏感。其次,展場廣受歡迎的「貓耳朵」大家不能錯過,當專注力夠強烈,貓耳朵會豎起。另外,也能透過專注力產生腦波來體驗射箭遊戲,當專注力越強,射出去的箭就能越靠近靶心。孫維新館長表示,中央大學提供腦齡遊戲體驗,觀眾透過互動遊戲考驗反應力,是活化腦部的運動。腦磁儀運用與操作,可明白腦磁儀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運用範疇與意義。結合新研發的APP,可體驗以腦波操作的科技產品,例如貓耳朵、意念禪燈,藉以了解腦波在生活上的應用,以及可能帶來的新生活。「腦中乾坤」策展團隊花費近兩年時間,將抽象的概念,透過具體化的展示手法,結合最新科技產物,兼顧知識性、娛樂性、科技性和啟發性,讓國人能在遊戲中了解「腦議題」領域的快速發展和重要性,提供給大眾可以接觸、體驗、想像,甚至未來能投入的空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孫維新館長也建議民眾透過欣賞、探索、認知與珍惜,用教育讓科學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大師系列專題講座第2場,講題:心理與心靈研究:談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不同取向,主講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所黃榮村 講座教授,演講場次詳情,可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站查詢活動訊息。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