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 羊雜湯!那些寧夏回民的特色小吃 妳了解多少!
羊雜湯:
羊雜湯是清真回民小吃之壹,多在立秋後供應(現在壹年四季都有供應)。羊雜湯用羊肚、羊肺、羊腸、羊心、羊頭肉等為原料,用羊內臟的種類多,故稱羊雜。不要覺得這些都是上不得桌的食物,它們各有各的功效:如天花(羊腦)有健腦明目之功,尤其適合老年人和神經衰弱者;口條(舌頭)有壯身補血之能,最宜病癒者常食。
羊雜湯的做法很簡單:
1、將清水添入鍋內,待水響,便放進羊肉、羊雜、羊骨,用大火燒,舀出浮沫。
2、然後加進白芝、肉桂、草果、陳皮、杏仁等中草藥,同時加大蔥、生薑,再熬壹小時以上。正宗的羊雜湯,講究前壹天下午熬好湯,所有羊雜在底湯中浸泡壹夜,第二天再次加熱賣給客人。
3、食用時,取湯鍋中熟羊肉和羊雜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湯,加上蒜苗末、香辣油,配著芝麻燒餅壹起吃。
炒糊餑:
炒糊餑是壹道西北地方著名小吃,流行於寧夏銀川、吳忠等地。特點是製作方便,配菜豐富,香、辣,嚼起來很有口感。「糊餑」是壹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而所謂炒糊餑,其實通俗的說,就是將這種烙餅切成條狀,加以配料炒制而成的壹道主食。
原料:麵粉、堿、羊肉、豆腐、幹辣椒、蔥、蒜、蒜苗、精鹽、味精、蔥姜水、花椒水、醋、醬油、植物油。
製法:麵粉加堿和成較硬的面團,稍餳後揉勻,再搟成薄餅,放入餅鍋中烙至半熟,取出後切成長條。
燜炒:炒勺裏放適量植物油,先將羊肉絲煸炒至肉色變白,再依次放進豆腐條、幹辣椒片等料和幾勺羊肉湯。燒開後,將切好的餅條抖散放進勺內,蓋上蓋子。燜至餅條熟透,再撒上蒜苗終壹即成。
老毛手抓:
老毛手抓,1915年創始於回族之鄉吳忠市。成立至今之所以倍受中外賓客的青睞和贊賞是因為它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特色,是寧夏手抓特色餐飲業唯壹保存並流傳至今的近百年老店。老毛手抓以其別具壹格的門面突出了伊斯蘭風格和民族色彩。民族服裝、民族語言、民族音樂、回鄉風情突出了不變的民族本色。
寧夏綠色清真食品老毛手抓被國家認定為「中華名小吃」,沿襲了幾十年的祖傳秘方,羊肉具有鮮、嫩、香三特色和油而不膩、香醇可口、常吃不厭三特點,羯羊肉、羯羊脖子、羯羊湯還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三大補品(能提氣補虛、補血益腎、強身健體),因此深受顧客青睞。
涮羊肉:
涮羊肉傳說起源於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壹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夥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饑餓難忍的忽必烈壹心等著吃羊肉,他壹面下令部隊開拔壹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幾下,待肉色壹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後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肴。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