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才說要保存就被拆?日本廢墟經驗談:廢而不棄的軍艦島、犬島

轉載:  古蹟才說要保存就被拆?日本廢墟經驗談:廢而不棄的軍艦島、犬島



犬島精煉所美術館(攝影/陳怡秀)

位於基隆的阿根納造船廠,雖然早已廢置不用,仍是許多當地居民與廢墟迷的私房景點,但15日下午突遭拆除,縱使有基隆市長林右昌臉書即時震怒,怪手一下,早已無力回天。為什麼這類憾事,總等到被破壞摧毀後才驚覺、才惋嘆呢?以下來分享我所認知的日本,如何面對「廢墟」。
圖/取自想想
阿根納造船廠無預警遭拆除,引來許多人在社群網站中討論、惋惜。圖片來源自Facebook

1980年代中期,由於日圓急速升值,雖然不利出口,但國內投機風氣旺盛,新建築計畫四起,經濟指數在帳面上看似一陣欣欣向榮,卻也令人感受到泡沫般美好的不真實感。從歷史來看,日本的確在1986年底到1991年初時創造了曇花一現的泡沫經濟。虛浮而不存在的誇大金流隨著泡沫破裂後,形成了平成景氣的大蕭條,建築計畫的相繼停擺,亦造成了眾多停工棄置的廢墟,這些經濟領域非我專業,就此打住不獻醜了。但不難想像的是,當時整體的社會氛圍下,每個人都像是包裹在謊言般的美夢中,除了沉浸於紙醉金迷帶來的愉悅,亦時時抱著這樣的時光哪時候結束都不奇怪的惴惴不安,如同每次到達極致後必然的反彈,風潮又導向了「復古」一途。

復古的、繁華盡落帶點頹唐的主題除了出現在戲劇作品、書籍題材之外,亦體現在人們對於空間的體驗、感知與嚮往。像是日本鐵道迷分類中,被稱為「廃線マニア」(廢線宅),即是指偏好探索「廃鉄」(被廢棄的鐵道路線)的鐵道迷,這群人的熱心探索,讓廢鐵蒼涼孤寂卻又富有韻味的氛圍,獲得某種程度的認知與好感,1990年代開始,人們也對廢墟等荒蕪的場域產生興趣,越來越多人造訪廢棄設施如廢棄學校、醫院、礦山等,從宮本隆司所著的《建築の黙示録》(1988年出版)、丸田祥三的作品《棄景 廃墟への旅》(1993年出版),或是2002年出版的《廃墟の歩き方》,都能瞥見日本人對探索廢墟的熱心。近期也有作家中田薰與攝影師中筋純合著的「廢墟本」系列,即介紹了許多他們親身走訪的廢墟遺址,該叢書亦被翻譯成中文版。
圖/取自想想
軍艦島(攝影/陳怡秀)

日本對於廢墟的熱衷,近年來再達高峰,比如007電影曾前往取景的軍艦島,於2015年7月初,包含在「明治時代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之中,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彷彿是順搭上風潮,東京電視台亦於2015年7月開始每週五深夜播出名為「廃墟の休日(link is external)」(已播畢)的綜藝節目,節目中請有名的演員或藝人親自到日本當地與世界上有名的廢墟,探險、介紹該地的歷史,過去的繁華比照現在的荒蕪,除了讓人心深感嘆,也透過鏡頭,傳達出廢墟的趣味與看點,這一系列節目播了12集,播畢後亦發行了DVD、blu-ray、介紹書籍與廢墟照片的年曆,賣得都挺好。當然,旅行社們也不會放過這種行程,軍艦島的經驗上回已經分享過,就不偷賺版面了,我想說的是,保存得宜,光是觀光客、攝影愛好者,欲朝聖者必然源源不絕,光用想的也知道能增加多少商機。

再分享另一座島的經驗吧。瀨戶內海上的犬島,完整保留了一座關閉將近一世紀的銅精煉厰,因2010年開始、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海藝術季而更加廣為人知,我在某年夏天就曾造訪過該地。
圖/取自想想
犬島精煉所美術館(攝影/陳怡秀)

犬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面積僅有0.54平方公里,該地盛產花崗岩,1909年時,岡山的企業家坂本金彌由於自家礦場發生狀況,便將銅精煉廠移到犬島運作,犬島銅精煉廠最盛時期曾經有五、六千工作人員居住,但隨著銅價格暴跌、原料礦石價格戰過於激烈,1919年時歇業,小小的島嶼在10年的歲月中,大起又大落,銅精煉廠亦未能重起爐灶,成了一片廢墟。

精煉廠的外觀雖然飽受風霜,卻仍保有自身孤冷的魅力,獨特的氛圍讓它獲得許多慧眼青睞,不只有許多愛好攝影的人前來拍照,電視劇、電影也常來取景,2008年改建成美術館,形成了遺跡、建築、藝術的循環。通過精煉廠中冗長的走道,感受空氣中濕冷的觸覺,彷彿氣管會被燻黑似的小心翼翼呼吸,磚製階梯的縫隙中雜草硬生生竄出,死氣沉沉卻又豪放狂野的氛圍,雖然精煉廠已改建嚴格說起來不算廢墟了,但我拍照時,還是特地把底片換成黑白,因為這樣好像才符合「廢墟」的質感,而它的確保留著我對於廢墟的想像,雖然我得乘坐快艇、得付2,060円(約台幣570元)入場費,但依舊是一趟令人滿足的「廢墟」之旅,有機會時,還是期待再一次走過那條長長的走道,彷彿到達另一個世界的恍惚,令我對犬島產生一股眷戀。
圖/取自想想
犬島精煉所美術館(攝影/陳怡秀)

    「我們試圖喚回的,並不是失落的現實本身,而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更大的失落;或者,可以說是一處永遠也抵達不了的烏托邦。──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

日本作為高度發展國家,都市新陳代謝的速率更是急遽,但它們選擇用另一種角度來觀看、對待廢墟。台灣其實不乏許多關注廢墟的「伯樂」,前幾天,台灣攝影家楊順發、洪政任、姚瑞中、陳伯義才在巴黎的歐洲攝影之家舉辦「傾圮的明日─台灣當代攝影四人展」聯展,作品皆以台灣各地的廢墟為主題,表現各自對廢墟的想像和歷史記憶。遠在地球另一端,2月3日才有這樣一個難得的展覽開始展出,不到兩個禮拜我們的身邊卻有了寶貴的遺跡被輕忽、破壞了,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世間若有人會因美的事物而得到療癒,也有人會被陰暗的危險所吸引。在如此二律相悖(Antinomy)的不穩定存在中,廢墟道盡一切。」──中田薰、中筋純《廢墟本》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廢墟」指的是棄置的房舍、街市、城郭等。那麼,你對於廢墟的想像是什麼呢?破敗的、腐朽的、逝去的、落後的、殘破不堪的、應該被淘汰更新的、甚至帶著恐怖靈異色彩?既然已經棄置不用,就沒有價值了,也許是很常見的看法,卻是缺乏遠見的想法。有沒有可能,這些看似已經沒有價值的空間,其實是一種蒼涼的華麗身姿,彷彿是費盡全力欲抓住榮光歲月的奮戰痕跡,它無力留住繁榮,但努力的力道讓時間就靜止在那一刻,是歲月的遺留物,每個肌理都蘊含著歷史、紋理,等待著人們來抽絲剝繭的時空膠囊,而我們都應該用心解讀。

文/ 陳怡秀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