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了貪慾,方能得解脫!

在佛陀時代,有位名叫多味寫的婆羅門國王,平日里信奉九十六種外道。一天,國王忽萌善心,便按照婆羅門教的規定,將其聚集如山的奇珍異寶,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若有人來求助,便請他自取一撮珍寶而去。令人奇怪的是,國王如此布施了數日,珍寶一點兒都沒有減少。

國王宿世積福,度化因緣已經成熟,佛陀於是變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該國。國王知道有行者遠來,便出來接見,寒喧作禮后,國王問:「你遠道而來,有何請求嗎?不用客氣,可以直說。」
行者回答:「我來是想跟國王化緣珍寶,建造屋宅。」國王聽了,告訴行者:「沒問題!你就自取一撮珍寶吧。」行者取了一撮珍寶,走了七步,又將珠寶放回原處。 

 國王不解地問:「你為何放回去了呢?」行者回答:「這撮珍寶變賣后,只夠我建造房舍,日後要再娶妻就不夠用了,不如不取。」國王一聽,說:「這還不簡單,那你就取三撮珍寶吧。」 但行者取了三撮珍寶,走了七步后,仍回頭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又問他:「為什麼你又不要了呢?」行者回答:「這三撮珍寶夠我娶妻,卻不能再購買田地、牛馬、奴婢,既然無法滿足我的慾望,還不如放下。」於是國王允許他取七撮珍寶。
行者走了七步,最終又退還回去。國王再度詢問原因,行者說:「我娶妻後會生兒育女,子女從出生到嫁娶,所需更多,所以我還是不要罷了!」 

 國王聽了,慷慨地說:「不要擔心,我將所有的珍寶都給你,你就不會煩憂了。」行者想了想還是拒絕國王的好意,準備告辭。國王疑惑地問:「你為何不接受我的供養呢?」 行者說:「我本來想要求取珍寶,過上充裕的生活。但我發現,世事無常,人生苦短,若是追逐財物,貪求五欲,妄計未來,只是徒增煩惱,不如放下貪慾,精進修行,勤求佛道。如此我就不需要任何珍寶了!」 

 國王聽了行者的話,心開意解,也願意皈依佛教。於是,佛陀恢複本貌,騰升虛空,現光明身相,為國王開示: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     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不愛,     以苦為樂相,狂夫為所厭。
國王與眾臣見到莊嚴光明的佛陀瑞相,又聽聞如此殊勝的開示,法喜非常,紛紛求受五戒,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八大人覺經》曰:「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行者當明白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假合之身終會變滅,若執妄以為實有,便不得自在。唯有識得自性珍寶,知足少欲,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