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從進攻角度考慮過“大巴”和“防反”的區别?

穆裏尼奧的防守反擊,或者說按照某些人說的,就叫“擺大巴”,和經典的意大利式的反擊當然不一樣。但現在似乎争論點在于防守策略。這裏當然有差别,但我認爲,基本的原理都是兩條放手鏈的聯合絞殺,這也是足球發展到目前爲止公認的覆蓋面積最廣、攔截能力最強、最穩妥的防守策略。覆蓋整個球場寬度至少需要3人,4人是相對保險點的,這就是其基本原理所在,不同的是有時穆裏尼奧會放5個人上去。這指的是中場的防守鏈條。另外有些時候,他會主動放棄中場的邊路防守,把45°的位置留給對手,囤兵中路,力求在禁區内解決第一點。但這種思路要看雙方人員配備,如果是在皇馬,用這個打法去打有高中鋒的球隊,十有八九要吃虧;但是切爾西就不會,因爲特裏可以很輕松的控制第一點。
但是從進攻角度去考慮就會有另一種思路。穆裏尼奧的打法其實要比意大利式的更加全攻全守。舉例來說,現在對比安切洛蒂的皇馬和上賽季的皇馬,其實進攻兵力的投入非但沒有更多,反而更少了。我之前的帖子裏有截圖分析皇馬的進攻的,很明顯可以看出,安切洛蒂就是靠前面幾個人的個人能力解決問題,說白了就是BBC+X,X可能是卡瓦哈爾、迪瑪利亞、馬塞洛中的任何一個,隻有在很特殊的情況下,莫德裏奇、伊斯科等人才會直接參與進攻,每次進攻的人數絕不會超過5個,而且進攻節奏非常單一,靠的就是個人能力。穆裏尼奧時代,前場4人組不說了,赫迪拉往往會成爲改變進攻節奏的重要因素,再加上馬塞洛的套上,實際上投入進攻的經常有6人。當然這是建立在4231而非433的基礎上的。但是這體現出的是一個教練進攻端的思路。具體到穆裏尼奧擺大巴的時候也差不多,進攻端投入的兵力要更多些。前提是大家的跑動要更積極一些。
另有一點,穆裏尼奧球隊的反擊速度,實際上要比意大利式的反擊更快一些,而且動辄一條線直接平推過去,跟潮水一樣,有時候你甚至很難說清楚前場的支點究竟是誰。以現在的切爾西爲例。說實話,奧斯卡、阿紮爾、威廉、許爾勒這些人,沒有一個适合當反擊中的支點的,隻能說阿紮爾有那麽點意思,但是他的技術骨子裏還是個邊鋒,問一個問題就很清楚了:如果一支球隊同時有阿紮爾和厄齊爾,你會選誰當反擊中的第一支點?或者說讓誰打前腰來組織分球?毫無疑問是厄齊爾。阿紮爾還是邊鋒的技術。切爾西不是沒有這種類型的球員,有,但是被賣了,其實就是馬塔。穆裏尼奧不用有他的道理。以前也開貼說過,關鍵問題在于中路缺個能調度球的人,所以三個前衛必須不停回撤接應球,馬塔回撤的跑動并不多。而且在切爾西,穆裏尼奧有意識的淡化反擊中的固定支點。這點和在皇馬不同。
那麽現在問題又來了,穆裏尼奧的反擊,從他第一次執教切爾西,到國際米蘭,到皇馬,再到如今重回切爾西,反擊中其實很少有固定的支點,大多走的是平推的路數,有支點也是盡量和終結者重合,也就是說把這個支點放到中鋒位置上去,比如德羅巴。所以才會催生出當時的433來,當時的羅本、達夫、喬·科爾其實都不是支點,蘭帕德也是從中前衛位置上不停插上。真正的支點,隻有一個厄齊爾。
再看意大利的防守反擊,幾乎每個體系都要有一個固定的支點。但同樣很少出現厄齊爾這樣的球員。經典的意大利式防守反擊,采用的是領一個思路——9号半。意大利很少出産頂級前腰,但頂級9号半卻一直是足壇一絕,反擊時這類球員往往會充當靈魂角色。這實際上造成了兩個結果:一是意大利式的反擊速度并不太快,因爲這類球員出球不會特别快;二是意大利式的反擊解決問題能力很強,因爲這類球員往往都具有非常強的單挑能力。像巴喬、皮耶羅,一旦在反擊中持球出現在左側肋部,很可能憑一己之力就能進球了。皮耶羅在反擊中的個人攻擊能力,比起齊達内來還要更強些,齊達内分球當然要更好,但皮耶羅會更直接。最近的典型案例當屬12年歐洲杯,意大利打德國,卡薩諾助攻巴洛特利的那個頭球,意大利總體反擊速度并不很快,卡薩諾其實也缺乏必要的速度,他在左側持球後并沒有像厄齊爾那樣提速分球,而是原地單挑胡梅爾斯,過掉胡梅爾斯之後傳中找巴洛特利。德國的防線此時并沒有退回來,反擊還是反擊,但節奏要相對慢一點。這個球整過過程,卡薩諾才是靈魂人物,他充當了一個前場的支點。再看這賽季超級杯切爾西打拜仁的反擊,阿紮爾進的那個球,你說誰是支點?其實就是一條線撲過去,節奏也要快得多。這就是反擊中二者的區别。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