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才是毛澤東的五虎上将

讀到一篇把徐向前、賀龍等列入毛澤東手下最能打仗的五員虎将的文字,也想根據自己對毛澤東及其戰友的了解寫這樣一篇相對于“反思毛澤東”系列中的其他篇章要輕松許多的文字。這樣的觀點,當然取決勝于每個人對中國革命史上的各大軍事事件的了解和認識的程度,以及對不同的将帥的偏愛程度,肯定有相當的主觀性,不大可能成爲定論。但在毛澤東愛好者或軍史愛好者中進行一番這樣的讨論,也會很有情趣,且有助于對“毛澤東史”的理解。

在我個人看來,從一九二七年南昌起義以來我黨開始掌握成建制的軍事武裝後,最爲出采的五大将領不一定都在那過分考慮了四大時期(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抗美援朝)的資曆并平衡了不同的“山頭”而進行的“五五授銜”确定的十大元帥中。因爲親身策劃和組織具體的戰役行動、作戰與指揮能力、戰功和戰績(包括勝績與敗績)、受重用程度、獨當一面能力、在多頭緒的戰場态勢下充任主角的能力、創建名牌師旅的建樹等的不同,十大元帥中至少有七位是未必夠得上“五虎上将”的威名的。

本文将從确定毛大帥的“五虎大将”應該采用什麽标準出發,提出我認爲的五虎上将的名單并說明原因,同時也力求解釋爲什麽不包括徐向前、賀龍等成名元帥。

一、 五虎上将的标準

“五虎上将”的出處,主要發自于蜀漢時劉備所确認的關、張、趙、馬、黃。聯系這一史實,我們可以較爲線條化地勾勒出關于五虎上将的有關标準。

首先應該是武功标準。在整個三國,關張趙馬黃的武功都是一流的。現代戰場不再講究微觀上的馬步功夫,但仍然通過參與和指揮作戰、打硬仗打惡仗、斬殺名将及名軍、創建名軍等方面來體現其卓越“武功”。

其次應該是戰功标準。經常打敗仗的将軍肯定不能被列入五虎上将。相對于其他人更多的戰功和戰績應該是跻身五虎上将的重要指标。

再次應該是作用标準。是不是經常受到重用、有沒有獨立擔當一個方面作戰的能力、可不可以在紛繁複雜的戰場上體現出自己在特定地區的主角地位,這是從作用的角度來品評五虎上将的标準。

第四應該是資曆或履曆标準。資曆和履曆是一種長時間、多階段、不同場景下戰功與戰績的體現。所謂身經百戰、百煉成鋼者,此之謂也。

第五應該是文才武略标準。五虎上将不應該隻會逞匹夫之勇的粗豪将軍,而應該是能文能武且頗具洞察力熟谙戰争規律的智者。

從這樣的标準出發,我認爲毛澤東屬下的五虎大将将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陳赓。

二、 爲什麽是他們

1、 爲什麽是彭德懷?

彭和林一直是毛澤東軍事上的兩員大将,一個敢打硬仗,一個善打巧仗,都可以達到極至的狀态:一場戰鬥,如果林彪都說可以打,必勝;如果彭德懷都說不能打,必敗。

在中央蘇區,彭林也是毛澤東手下的兩大王牌軍的首腦:林彪主持的一軍團是朱毛紅軍的嫡系班底,曾經在漳州戰役大顯神威;彭德懷的三軍團曾經創下攻下長沙的偉績。

長征中,一三軍團也是中央紅軍的絕對主力。而且,這兩支軍隊身經百戰,從長征開始時的各二萬人左右,經過一次次地減員和整編、征兵,到達陝北時,兩軍合計都已經不夠八千人。

抗日戰争中,彭德懷出任八路軍(後改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抗日戰争共産黨軍隊所打的最大規模的戰役百團大戰就是由彭德懷親自指揮。

解放戰争中,身爲軍委副主席的彭德懷又親自率領西北野戰軍以三萬弱旅,采取蘑菇戰術和聚殲戰法,生生地把胡宗南的二十三萬人拖住甚至擊敗。在五大戰場即西北、華北、東北、華東、中原戰場上,西北作爲國民黨軍的重點攻擊地帶,敵人不但沒有占到什麽便宜反而大大地受損。彭将軍即俘即補不斷壯大自己最終将胡匪驅逐出境并一路追擊到大西南并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殲滅之、對西北的馬匪則窮追猛打報了當年西路軍的一箭之仇。

更爲難得的是他在朝鮮戰場上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壯烈所爲,讓大局未定的共和國軍隊在第一軍事強國面前揚威。

無論是能力、資曆還是戰績,彭都無愧爲五虎上将。

2、 爲什麽是林彪?

林彪打的仗的總數也許不如彭德懷多,這是因爲他擅長打精緻的、有把握的、有效率和效果的名仗。

且不說年輕的林連長曾經創造過一個連擊潰一個師的光彩戰績,也不說一軍團和一方面軍的累累戰功,隻說抗日戰争中的平型關大戰和解放戰争中東北戰場上的遼沈戰役,其震撼程度就是鑽石級的。

平型關大戰是抗日戰争中的一次經典亮相,八路軍一戰成名。林彪幾乎隻打了這一仗久去蘇聯療養,回國後繼續他在抗日戰争前的抗大校長角色。解放戰争中再次作爲奇兵使用,爲共和國的誕生開辟了第一塊解放區。使用林彪于這個方向的重用程度,可以從同時在這個方向上投入了二十多位中央委員的巨大重要性反射而出。

在東北戰場上,國民黨五大名牌中的兩個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就是在林彪繼錦州戰役之後的圍殲廖耀廂混戰中一舉擊殺的。

這之後,林彪的四野作爲毛澤東手中的生力軍下華北、戰華中、進中南、渡海南一路凱歌,可以說是縱橫天下(1)。

林彪在解放戰争中所遇的國民民名将也很多,比如陳誠、杜聿明、衛立煌、陳明仁、白崇禧等,無法一時之俊傑也。能與這些人交手甚至戰友而勝之,非五虎上将不能爲也。

3、 爲什麽是劉伯承?

劉伯承的綜合秉賦之高,時常被人贊爲當代中國難得之軍事家。他在長征中、抗日戰争中、解放戰争的中原戰場上所建樹的巨大功勳,以及這期間他在戰術戰略上的精細心得,都讓他高出同仁們許多。

在抗日戰争中,劉伯承打過許多頗有教科書價值的名仗。比如陽明堡、長生口、七亘村、響堂鋪等戰鬥,無不具有相當的可挖掘潛力。

在解放戰争中,是劉伯承的部隊第一次從分散狀态中集合爲能征善戰的兵團組合,并在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中,給了國民黨軍隊上了精彩的一課。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更是一般人所不能打或打不好的難仗。千裏躍進而不要後方的偏師作戰,無一不是敗多勝少的惡仗。紅軍的長征、抗日戰争後期的三五九旅遠征、中原突圍,無不是在“保存就是勝利”的旗幟下傷痕累累的壯烈遠征。在解放戰争中,毛澤東更大的一個手筆即粟裕率領葉王陶千裏蛙跳閩浙贛,就因其前景的不可預期而在粟的堅持和毛澤東的讓步下未能成行。從這個意義上,劉鄧的南下大别山,其意義不僅僅是軍事上的。

即使隻從軍事上講,這一行動也使得戰火因燒到國統區、經濟和軍事壓力投向國民黨方面、部隊逐步積累起在中原的戰略優勢而使得後來的中原逐鹿和淮海大戰因爲建立了較鞏固的中原根據地和遊擊區而受益非淺。

二野的前身是一二九師,而一二九師的前身則是第四方面軍經四川之敗和黃河之敗的“殘部”。能夠把這樣一支并非主力的部隊打造成一支名軍,劉帥之功也。以一位軍事家統馭下的名師而建立起卓越戰績,劉伯承不愧一代軍神也。

4、 爲什麽是粟裕?

粟裕不能成爲元帥也許和他在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中未能成爲方面軍首腦有關。在第七軍團和第十一軍團都做過參謀長的他,最終因爲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和方志敏的犧牲而未能建立更大更有震撼力的功績。加上未能參加長征上而失去了許多指揮大部隊建立大功業的機會。而從解放戰争的曆史來看,指揮大兵團作戰是粟裕的強項。

抗日戰争中,粟裕已經開始出露頭角。韋崗之戰雖然隻消滅日寇五輛軍車二十多個鬼子但畢竟是新四軍北上支隊的處女戰非同尋常。後來的黃橋之戰和車橋之戰,粟将軍已顯出不凡氣概。

蘇中“七戰七捷”是粟大将堅持内線作戰的傑作。還在第七仗未打之時,毛澤東的賀蘇中七戰七捷的電報就發将了過來,這逼着粟将軍湊足這個吉利的數字。

策劃淮海總對決勝而不是再出奇兵挺進閩浙贛又是粟裕的主意。爲此他還專程去面見了毛澤東。以相當數量的華中部隊補充中原野戰軍後,陳毅司令員爲協調二大野戰軍的合力作戰兼任了中原野戰軍的副司令員,粟大将就以代司令員的身份獨立領導華東野戰軍。在整個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稱徐埠會戰)中,粟以極大的胃口吃掉了國民黨方面的一個又一個重兵集團,尤其是黃維所率領的以王牌十一師(十八軍)爲骨幹的十二兵團。連同此前在山東戰場上消滅的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和後來的邱清泉第五軍,五大名牌在粟大将的參與下搞定了其中的三個,威名赫赫。

5、 爲什麽是陳赓?

以上的四位戰功卓著,進入五虎上将序列一般不會有多少争議。有争議的這第五位。我之所以認爲是陳赓,原因如下:

(1)陳赓的資曆深。黃埔一期出身的他,在東征之役中救過蔣介石的命,并得到過相當的重用。從事地下工作(在上海黨中央特科)和軍人生活時,兩度被黃埔舊人錢大鈞和蔣介石捉而後放,頗有傳奇色彩。與魯迅和宋慶齡的交往,也讓他憑添幾分儒将之氣。

在南昌起義中任過營長,在鄂豫皖根據地任過團長和師長,在中央蘇區任過彭楊學校校長。

(2)陳赓的皇威重。長征中,任幹部團團長。土城之戰,幹部團打出了赫赫神威,毛澤東由衷歎道:“陳赓能當軍長!”這樣的認知,也爲以後在解放戰争中将陳赓兵團視爲中央直屬兵團奠定了一定基礎。

(3)陳赓的戰功強。抗日戰争中,陳赓大将的神頭嶺、長樂村、香城固,給日本人以重大殺傷,并因此而讓他所率領的三八六旅成爲日本人都認可的勁旅。香城固一戰,日本人的坦克破天荒地寫上了“專打三八六旅”的标語。在電視劇《亮劍》,我們也看到到那樣的場面。

這樣的标語,至少清楚地說明,在抗日戰争中,三八六旅可沒有閑着而是讓日本人必欲滅之而後快。

(4)陳赓的作用大。無論是在毛澤東轉戰陝北時機動使用由太嶽縱隊組成的陳赓四縱隊作爲中央直屬縱隊,還是在實施“三軍動出兩翼牽制”戰法對陳謝兵團(含四縱、九縱和三十八軍)的戰略運用,或是對大西南用兵時的奇兵四兵團,陳赓的部隊一直是作爲一個方面軍來使用的。這樣的殊榮,縱是諸多元帥如葉劍英、徐向前等都未能享受過。

(5)陳赓的餘威響。解放後的陳赓,曾經任過援越抗法戰場上的顧問、任過志願軍代司令員、任過國防部副部長。建國後仍然有這樣的閱曆,不可謂不受重用也。

三、 爲什麽不是他們

1、 爲什麽不是朱德呢?

除了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時率領朱毛紅軍退進剿、反會剿、戰圍剿身冒矢石,在長征中苦心經營遠征中的軍事行動、在抗日戰争初期運籌于八路軍軍部,之後的朱老總大多是在延安和解放軍以總司令之身贊畫軍務。加之年齡偏大,再說,與毛澤東齊名的他也不能說是毛澤東的部将。

2、 爲什麽不是賀龍呢?

從抗日戰争開始後,賀龍的一二零師實際上擔任了延安邊區的守禦之責。除了一次大規模地挺進冀中,賀龍基本上安于在晉綏駐防。後來任陝甘甯晉綏聯防軍司令員,便是他的地位的較好注解。解放戰争中,他的部隊基本上都成爲守衛延安的主力,而他本人也安于做了延安的大後方——他和薄一波則成爲毛澤東們的後勤奮部長。

3、 爲什麽不是聶榮臻呢?

聶榮臻曾參加南昌起義和做爲一軍團政委這樣的資格,讓他成爲一個老資格的元帥。做爲一個模範根據地,抗日戰争時期的晉察冀根據地頗受關注。因爲有楊成武等一幹名将,他在根據地建設和軍區建設上投入的精力更多而具體的軍功較少。解放戰争開始後,與賀龍一起組織的大同戰役慘敗,而華北的軍事業績又遠不如其他戰場顯赫。

4、 爲什麽不是陳毅呢?

在新四軍和華東野戰軍,因爲有能征善戰的粟裕,陳軍長的任務便大多以主持全面和傾力公關爲主,說到具體的軍功和戰績,陳元帥并不顯赫。

5、 爲什麽不是葉劍英呢?

以做參謀工作見長的葉帥,除了參與組織過并沒有勝利的南昌起義等,幾乎從來沒有擔任過主帥。新四軍組建而葉挺四次辭職時,中央曾經有過以此葉代替彼葉的計劃,但并未實現。

6、 爲什麽不是羅榮桓呢?

羅榮桓從在井岡山開始就以做一個“文官”爲主。唯一較長時間成爲方面軍主帥是在抗日戰争的山東根據地“擠”掉陳光和朱瑞成爲一一五師代師長兼政委。山東部隊進入東北後,羅榮桓任林彪的政委一直到入關病倒。

傾其軍事政治生涯的一生,羅的軍功并不顯赫。連成爲元帥都有争議(與其條件相當的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等都未參加評帥),進入五虎上将陣容更不可能。

7、 爲什麽不是徐向前呢?

曾經在四方面軍擔任總指揮并極力制止一四兩方面軍火并的徐大元帥,絕對有着成爲五虎上将的能力和軍功。好多人看好他,自然也有相當的理由。但我認爲僅僅從兩個方面說,他不大可能成爲毛澤東的五虎上将。

原因之一:有過重大失敗經曆。他和陳昌浩所率領的西路軍,有四方面三個軍的兵力共二萬多人。在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他隻身化裝逃回延安。這樣的敗軍之将,無論如何難以當選五虎上将。

原因之二:徐元帥并不特别受到重用。曾經計劃由徐擔任八路軍的一個師長的計劃,在西路軍覆滅之後成爲泡影。任一二九師副師長和八路軍一縱司令員的他,開始了在軍中的漂泊:他到過冀南、下過山東,做過晉冀魯豫的副司令員、做過華北軍區的副司令員、又兼過華北一兵團的司令員,總之是以元帥之身卻沒有能力成爲一個方面軍的首腦。

原因之三:徐向前的身體不好。因爲這一點,他一次又一次離開他已經熟悉了的現任而赴後方休養,又一次次地因爲戰争需要而披挂上陣。身體不好,也在相當程度上成爲毛澤東未能讓他出任一個方面軍首腦的原因。

四、 毛澤東自己的判斷

毛澤東自己似乎沒有過閑情逸緻來品評自己的五虎上将。但他在特定時期的一些用人決策,卻很能說明他對各大将帥的寵愛程度。

從毛澤東在準備入朝作戰選擇挂帥時的考慮來看,彭、林、粟已經成爲毛澤東心中的五虎上将是勿庸置疑的。

對劉伯承,毛澤東很早就有過較高期望。比如在共産國際和中/共中央爲避免朱毛在軍中目标太大而建設二人離開部隊到中央時,毛澤東就曾經主張由劉伯承和恽代英來代替朱毛二人。

陳赓的四縱隊在一九四六年被确定爲中央直屬兵團,陝北轉戰時毛澤東還曾經多次準備将其調入陝北參加對胡宗南的逐鹿,後來又将其做爲奇兵使用在敵人力量較爲空虛的豫陝戰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毛澤東對陳赓的喜愛和相信。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