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撥鼠模式研發 B肝康復有望
B肝治療出現新契機!台大醫院今(3)與嬌生股份有限公司楊森藥廠簽約,將合作發展以「治癒」為目標的第三代B肝治療藥物。利用台大研究團隊研發的土撥鼠模式及小鼠模式,可望加速研究速度,預計約5年進入人體臨床實驗,10年完成上市。
台灣與其他亞洲國家同為B型肝炎高盛行區,有80%以上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由B肝病毒所引起,台灣雖在1984年進行疫苗接種至今,帶原人數已大幅下降60萬人,但仍高達235萬名B肝帶原者。
台大醫學院內科講座教授及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定信教授表示,B肝治療目前面臨最大的瓶頸,就是僅能抑制病毒,卻無法治癒;患者需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控制率雖達90%以上,但治癒率卻不到5%。
新一代藥物開發,以「將肝臟中病毒DNA去除以達治癒」為目標,並運用台大獨步的「土撥鼠模式」進行動物實驗。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陳培哲說明,由於B肝病毒不能感染小鼠,過去B肝研究必須在黑猩猩或病患身上直接進行;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1998年引進50隻北美洲土撥鼠,做為人類B型肝炎病毒研究的動物模式。
負責照顧與研究這群土撥鼠的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技正林琇玲表示,土撥鼠感染肝炎病毒後,病程與人類相似,短時間內會造成急性肝炎,甚至終身帶原並產生肝癌;同樣的病程,在人類身上需經20-30年時間,造成研究時間的浪費,土撥鼠則隻需2-3年,大幅縮短研究時間。目前全台隻有台大醫院擁有土撥鼠動物實驗模式,這群土撥鼠也將成為未來B肝治療研究的重要關鍵。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