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飯其實是最健康的食品

清淡的飲食指油少爽口之物,主要指素食。即俗稱“粗茶淡飯”。具體地說:就是以五谷雜糧,玉米、高粱、荞麥、小米等粗糧爲主食,輔以豆類、蔬菜、瓜果、植物油之類。研究證明,長期食用複合碳水化合物,如大米、玉米爲主,血漿中膽固醇和甘油三脂一般較低,冠心病發病率較低。

我國古代有一個故事,講到一名童養媳受公婆虐待,全家人都吃精米細面,唯有童養媳終曰以粗米粗面和米湯爲生。後來全家人都患了現代所講的維生素B缺乏症,腹瀉、舌炎,消化不良。唯有這位童養媳非常健壯。這個故事說明了粗米粗面營養豐富,尤其是維生素B族在糧食的外殼中存在極多。所以,過分地淘大米,吃精面反而會造成營養缺乏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長期食用蔬菜對人體有很大好處,因爲蔬菜中含有人體必需的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特别是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可以促進人體腸蠕動,防止便秘,增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蔬菜有健脾開胃之功,助脾運化,促進機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蔬菜還有疏通血脈的作用,所以對于動脈硬化、高血壓病患者尤宜。
吃忌厚味

所謂“厚味”,是指油多膩人之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少吃酒肉甘肥之物。
《黃帝内經》上說:“膏梁(粱)之變,足生大丁(疔)”,意思是說吃肥厚甜膩的食物,易引起癰疽毒瘍等疾病。
元代名醫朱丹溪在《飲食箴》中對飲食與健康的關系作如下描述:“倦彼睐者,因縱口味,五味之故,疾病蜂起......山野貧賤,淡薄是譜,動作不衰,此身亦安。”可見,花天酒地的淫逸生活,恰恰成了剝削階級易罹患疾病的原因之一。而勞動人民的飲食是“淡薄是譜”,加之“動作不衰”,則成爲健康的源泉。

現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有人一講營養,就認爲是大魚大肉,這種看法太片面。吃的過量,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呂氏春秋》中指出:“凡食無疆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謂之疾首。”經常過食酒肉、油膩、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濕生痰,助熱動風,誘發疾病。
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心腦血管疾病與血中膽固醇關系極爲密切,而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又與飲食中膽固醇的含量有關。當人食入膽固醇超過人體的需要時,膽固醇就沉積在血管壁上,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等便由此而生。
所以,像蛋黃、動物脂肪、腦髓一類的東西宜适量少吃,尤其不能經常吃,過量吃。
日本人一味追求歐美生活方式,認爲“貧困人家才以五谷雜糧爲食”;還認爲“以雜糧食招待客人有失禮貌”。在日本1977年出版的《長壽的研究》一書中就對以上看法進行了自我批判。作者指出,生活水平上升,對肉食和糖分攝取過剩,食入的五谷雜糧和野菜不足,使血液酸性化。其結果是産生肥胖病、癌、動脈硬化、心髒病、糖尿病、高血壓、腦溢血、冠心病以及關節痛、痛風病和許多奇病、難病、怪病。
美國有兩億人口,每年有50萬人死于心血管病。患心血管病緻死的原因是心髒冠狀動脈硬化發展成心肌梗死。或腦血管硬化,高血壓發展成腦出血。死亡年齡常在45~50歲,又多是上層社會的中上層人士,他們多以肉食爲主,而且運動不足。
美國參議院“營養及人類需要精選委員會”的報告表明,肉食品和十大死亡原因中的6種疾病(心髒病、癌症、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及肝硬化)有關。
再者由于肉食品會産生阻塞動脈的膽固醇,因而,近年來在西方一些國家出現了肉蛋類食品被冷落,而以土豆爲主的蔬菜和纖維素豐富、特别是有防癌和避免動脈阻塞作用的食品被列爲最佳食品并成爲搶手貨。
這類被稱爲素食也稱蔬食的食品,主要指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谷物等。其實,提倡素食,自古有之,如高濂《飲服食譜》中說:“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