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費10年心血,只為給摯愛的妻子一個家!聞名上海的傳奇建築師,把一生的經典都留在這裡,原因太有愛了...
鄔達克舊居:在最好的年華遇見上海 那一年,一名年輕人跛著一條腿,跨過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河岸,從西伯利亞戰俘營逃往中國。他的全名是拉斯洛.鄔達克,出身於匈牙利的建築世家,是奧匈軍隊的一名中尉。那一刻,鄔達克並沒有想到,他即將與這片土地血肉相連,並且注定要成為上海最有名的外籍建築大師。1918 年到1947 年,鄔達克在上海生活了29 年。其間,他接手並建成的建案不下50 個,單體建築超過100 幢,其中25 個建案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位於番禺路上的鄔達克舊居也許並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但一定是最傾注感情的一個—為了給妻子吉澤拉一個家,鄔達克整整用了10 年。
10 年,我要給你一個家鄔達克的妻子吉澤拉是在上海出生的德籍「白富美」,其父是染料界的大亨。彼時,鄔達克只是一個建築事務所中的小「白領」,並且剛遭受父親病逝、老家破產的打擊。所以兩人結婚時,他是向岳父借錢在利西路買的房子。在那裡,他們有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1925 年,鄔達克在創立自己的打樣行後,慢慢累積一些資產。他看中番禺路上的一塊地皮,將其買下,準備蓋一棟比利西路住家還要大的房子。然而工程還沒結束,就因為建造沐恩堂而遇上資金周轉問題。這沐恩堂說來又是另一個故事。總之,最後房子建好後卻成了孫中山之子孫科的公館,鄔達克不得不在附近重起爐灶。這幢位於番禺路129 號的花園洋房建於1931 年,由鄔達克親自設計,白牆紅磚,英國鄉村風格。獨立的假三層別墅與假二層別墅以空中走廊連接,住宅南面有大片花園。一樓牆面為清水紅磚,門窗處做仿石面建築裝飾;二樓為淺色粉牆,黑褐色的外露木構架;屋頂則是紅褐色的黏土瓦。整個建築色彩協調、層次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鄔達克回鄉奔喪的時候把家族徽記帶回上海。搬進新房的那天,他將家族徽記掛在車庫屋頂上方,作為對家鄉、對家族的思念之物。幾十年後,在修建紀念室之時,工人發現車庫裡有一截鑄鐵殘留,為此找來一段記錄鄔達克在上海生活的家庭影片進行比對。在這段影片裡,人們認出這塊鑄鐵原來就是鄔達克的家族徽記,最後根據影像仿製一片完整的徽記。紀念室開館當日,鄔達克女兒德威特來上海故地重遊,一眼就認出父親家族的徽記。同樣根據鄔達克家庭影片恢復的,還有主樓南立面屋頂上方的飛鳥裝飾物。鄔達克和吉澤拉在番禺路一共住了7 年,也就是說,這棟老房子裡飽含著德威特和兩個哥哥的童年記憶。德威特回憶說,當時她的房間就在父母臥室的上面、鴿籠的旁邊。父親每天會在上班前餵食鴿子,然後看它們盤旋在上海的天空中。雖然鄔達克的婚姻生活十分美滿,但因為青年時期的際遇,他總有一份不安全感埋在心裡。如其子女所言,鄔達克興建一座巨大的花園是想將家人盡量保護在圍牆內,不希望妻子受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更害怕孩子在上學途中遭綁架撕票。
離別,只拆走一扇餐廳大門1947 年,54 歲的鄔達克帶著妻兒和岳父母登上郵輪「博爾克總統」號,離開上海。他在那時聞到戰爭的味道,認為必須要採取能保證家人安全的措施,而走是最穩妥的選擇。在決定離開的那段日子,他把有著近20 年交情的包工頭老王叫到家裡,幫他將文件、書信、筆記、書籍、傢俱等一一打包、悄悄托運。為了留作紀念,鄔達克將自家餐廳的大門拆下帶走。如今,這扇門依舊收藏兒子位於加拿大的家中,紀念室裡的餐廳大門其實是複製品。後在美國加州,鄔達克為自己建造了一幢沒用到一枚金屬釘子的瑞士風格的房子,此後便潛心於考古和宗教,再也沒有設計過任何一件建築作品。可以說,鄔達克幾乎將他一生的作品全都留在上海!
據說,鄔達克曾想過返回中國。雖然他未能在有生之年回來看看那些令他魂縈夢牽的老房子,但上海永遠不會遺忘他。鄔達克在上海設計過哪些經典建築?鄔達克在上海的幾十年裡,恰好趕上上海的建築黃金時代。在上海的很多角落,你都可能與鄔達克設計的建築相逢:銅仁路上的「綠房子」、當年代表「亞洲高度」的國際飯店、擁有名噪一時的巨大落地窗的大光明電影院、市三女中等。他在上海留下的建築據說有124 幢之多,占據了他建築作品的90%以上。
在這裡讀懂建築大師的一生:鄔達克紀念室 2005 年,鄔達克舊居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13 年,舊居改建為鄔達克紀念室。舊居保存還算完整,可惜花園已經成為隔壁學校的操場,無法復原。大廳的門廊處陳列一尊由匈牙利駐滬領事館捐贈的鄔達克銅像,銅像加底座的高度約為1.78 公尺。一樓原本是鄔達克的書房,書桌、椅子、書櫃和壁爐等,都恢復成當年的樣子。紀念室內藏有部分鄔達克當年使用過的實物,例如吸墨台、鋼筆、剪刀、紙鎮等。最漂亮的是展櫃內鄔達克所設計的諸多經典建築的藍圖及舊照。
如果你按圖索驥,把這些作品的所在地都實地走一遍,那就相當於在上海完成一次「老房子之旅」了。最有人情味的展品是鄔達克的信件和生活照。從某種意義上說,鄔達克是一個非常戀家的人。他會習慣性地把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狀態,事無鉅細地透過書信、明信片的方式,向遠在東歐的家人匯報。他喜歡將一張明信片黏在一個紙板上,然後再黏上一些工作和生活的小照片,例如畫一張自己腿傷的解剖圖,拍一些辦公室和同事的照片等。當然,有了孩子後,他把更多的鏡頭對準他們。其中一張是德威特笑瞇瞇地站在家門口,另一張是兩個哥哥在草坪上用梯子當轎子抬著她玩。
電視機螢幕上循環播放的是關於鄔達克的紀實影像資料片。你會看到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還有沐恩堂等,建築師最美好的年華就是這樣在異國的土地上化作永恆傳世的老房子。透過老房子的水泥牆和鋼窗,看到的是一顆炙熱又慈悲的心。舊居中還會舉辦一些臨時展,例如「鄔達克周—匈牙利國際設計論壇」等,鄔達克舊居已然成為中外建築設計高校師生和文化界人士切磋的新平台。
本文摘自上奇時代《上海,絕代風華:尋訪29處老建築,感受最道地的滬味》 【更多資訊請上《上奇資訊官網》;《上奇時代閱讀報》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