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藥真的一聞就暈嗎?真相原來是這樣。。。
(健康時報記者劉玫妍)聞聞就倒,拍拍就暈,然後乖乖跟不法分子回家取錢,事後又全然不知。類似的被人下迷藥,導致人身財產遭侵害的傳言屢見不鮮。真的有這樣神奇的「迷藥」嗎?記者求證發現,讓人昏迷的「迷藥」是有的。那是一種麻醉藥物,但那需要一定時間和劑量,達不到一聞就倒的「奇效」。而傳言中,讓人保持意識的情況下,聽人擺布的「迷藥」則完全是以訛傳訛,不足為據。
神乎其神的「迷藥」關於迷魂藥的說法,近年來流傳得神乎其神,版本也有很多。微信中曾流傳過這樣一條「緊急通知」:有人拿香皂去家裡推銷,只要你一聞,一兩分鐘就會暈過去,隨後值錢的東西都被拿走……除聞氣味外,被迷倒的經歷還包括「被人拍肩膀」、「被人用噴霧噴臉」、「吸別人遞來的香菸」等,甚至什麼徵兆都沒有,就迷迷糊糊地受人擺布。
綜觀這些形形色色的傳言,總結起來無外乎三個特徵:一是聞一下就能暈倒;二是聞了之後會乖乖聽話;三是清醒過來,對被迷倒期間發生的事,「好像什麼都記不起來了」。並不神奇的麻醉藥關於讓人聞藥之後能暈倒的藥物,在臨床上確實存在,那屬於麻醉藥!北京朝陽醫院藥劑科藥師於曉佳表示,臨床上確實存在吸入麻醉的方法。吸入麻醉是指揮發性麻醉藥物從呼吸道吸入,通過肺、腦血液循環,抑制中樞神經所產生的麻醉作用。現在臨床上常用的是氟烷(起效快)、異氟烷(最安全),乙醚因為麻醉後噁心和嘔吐發生率高,加上易燃易爆現在用得比較少。但這類藥物對劑量和起效時間都有要求。具有麻醉作用的氣體通常需要在密閉環境下大劑量持續給藥才能起效,醫院裡用的麻醉劑都要使用面罩飽和吸入才能達到麻醉的效果,一聞就暈基本不可能。 「而且,醫學上的吸入性麻醉劑具有刺激性氣味,本身味道就不好聞,不可能讓犯罪分子在人們察覺不到的情況下實施犯罪。」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劉紹貴表示,目前還沒有能讓人失去自主意識還能保持行動能力的氣態麻醉藥。
被催眠的心理學真相在類似的「迷藥流言」中,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聞了迷藥後,出現類似「被催眠」的效果,完全任人擺布,自己卻渾然不知,這屬於「催眠」的範疇。從心理學上講,確實有催眠一說。不過催眠不是藉助藥物。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牟曉冬博士在2014年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催眠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主要是幫助對方安靜下來,以助於交流。催眠也沒那樣神奇。人進入催眠狀態後是有意識的。如果催眠師要求被催眠者做一些不合適的行為,被催眠者有自我保護本能,會從催眠狀態中跳出來。而且催眠跟環境及個體性格有很大關係。催眠要在安靜、密閉的環境,配合舒緩的音樂、燈光,還要對方願意配合,對催眠師足夠信任,才可能成功催眠。一般易受暗示,有過心理創傷,意志薄弱的人較易被催眠。 受騙後的自圓其說各地警方對這些謠言都有過闢謠:2010年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曾出面澄清,「經向110報警服務台了解,北京近期未接到類似搶劫警情。」2007年廣州市公安局還特意召開新聞通報會:迄今為止,在所謂因被「迷魂」而受害報案中,根據公安部門的偵查,尚沒有一例得到證實。微博實名認證為「廈門市公安局海滄分局刑事偵查大隊法醫」的網友發微博說,「據這些年接觸的案子,所謂迷藥基本上都是當事人為掩飾自己因貪小便宜上當的事實而編造出來的。」這些被騙後的自圓其說多是由於當時被不法分子誤導,中了圈套後失去清醒、理智的判斷,從而導致短暫的心理迷失。警察多次闢謠,為何「迷藥作案」傳言依然不絕於耳?於曉佳表示,可能是人們對涉及到生命財產安全的事情比較敏感,很多時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再加上影視劇作品中此類情節的誤導,更加堅定了人們的想法。要預防的麻醉劑犯罪當然,警方也表示,有這種保護意識是好的。雖然目前並沒有「迷魂藥」,但有些麻醉劑犯罪還是要預防的。於曉佳提醒,把吸入性麻醉藥倒在手帕上緊緊捂住口鼻,維持一兩分鐘或許可致人昏迷。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迷藥倒在酒水、飲料等液體中,喝了也容易致人昏迷,喪失反應。犯罪分子最常用的是三唑侖。它的催眠效果比常用的安定要強45~100倍。不法分子一般先將藥物混合在食物或飲料中,誘使受害人主動吃下,待藥物發揮作用後實施搶劫。所以,大家不要輕易喝陌生人的飲料或吃一些食物。不過,國家對精神麻醉類藥品管制相當嚴格,大家不必過於擔心。我國從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對麻醉藥從原植物的種植、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的生產實行總量控制,定點經營、定點生產。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不得零售。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