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P2P網貸風波可能衝擊經濟
去年,隨著迫切需要信貸的私營公司為了獲取貸款而支付高昂利率,中國不受監管的個人對個人(P2P)網貸活動規模迅速膨脹。目前,該行業有21人因參與“徹頭徹尾的龐氏騙局”被捕。中國數據提供商萬得資訊(Wind Information)彙編的數據顯示,去年,P2P機構的放貸規模由2014年的2530億元人民幣上升至9820億元人民幣(合1490億美元)。然而,萬得的數據顯示,由於多數P2P貸款償還很快,去年底未償還貸款總額僅為4395億元人民幣。這些數字意味著,儘管P2P貸款是去年中國金融系統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但是它對整體信貸擴張的貢獻仍然相對較小。2015年,社會融資總量(最寬泛的官方信貸衡量指標)同比下滑7%,至15.3萬億元人民幣(合2.3萬億美元)。在這個總數中,11.3萬億元人民幣是銀行貸款。儘管如此,P2P領域的整治可能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波。官方的新華社稱,被指操縱“龐氏騙局”的e租寶曾向近100萬投資者提供大多虛假的投資產品,以高達15%的年回報率的承諾吸引投資者。新華社稱,e租寶涉嫌從投資者籌集了超過500億元人民幣。目前尚不清楚當局接下來會不會對其他P2P平台採取行動。在去年12月召開的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執政的共產黨曾在聲明中暗示這種可能性,稱過多的網貸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P2P網貸的本質決定了它傾向於流向經濟中最脆弱的借款人。位於北方城市天津的P2P貸款平台億翔高益的一名銷售高管稱,其公司向亟需資金、但遭到銀行冷遇的中小企業放貸。“它們需要資金來彌補短期融資缺口等情況,例如,當他們有一棟建築要竣工時,他們只是需要最後一筆現金,”這名在天津接受電話採訪的高管稱。他拒絕透露姓名。這家貸款機構的價目表顯示,投資者投入額超過5萬元人民幣,將享受15%的年化收益率。當被問到這麼高的收益率蘊含何種風險時,這位高管表示:“聽著,我的朋友,我們的所有產品都是零風險的。這是非常穩定的業務。”去年,P2P貸款機構突然受到更大的追捧,部分原因在於,萬得資訊的數據顯示,國有銀行提供的主流“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已從2014年底5.6%的峰值降到了4.4%。對於許多城市居民而言,在銀行存款僅為1.75%的時候,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最具吸引力的低風險投資品種。但是,平均4.4%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意味著,按實際價值計算,投資者是虧錢的。原因在於,去年12月1.6%的官方消費物價指數(CPI)漲幅,大幅低報了城市的通脹壓力,因為官方CPI數據沒有充分反映房租、醫療和教育消費的上漲情況。FT“投資參考”(FT Confidential Research)對逾100個中國城市的居民生活成本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大部分時間裡,生活成本的實際同比增幅為6%。中國特色P2P的問題中國近年在金融技術上追趕西方。遺憾的是,並非所有進展都是積極的。本周,官方的新華社報道了一起76億美元的龐氏騙局——涉案金額約為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 Madoff)騙局的十分之一,但受影響的人接近100萬。這一欺詐消息曝光之際,中國“個人對個人”(P2P)借貸行業新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期恰好結束。這件事凸顯出實施更嚴格監管的必要性。像其他所有國家一樣,隨著基準利率下跌促使渴望收益的儲戶轉向風險更大的產品,不受監管的放貸活動快速增長。需求也十分強勁:私營的中小企業(SME)經常難以從銀行獲得融資,只能求助於不太正規的融資渠道。在中國農業銀行(ABC)和中信銀行(Citic Bank)相繼爆出欺詐案之後,商業銀行的資金供應也有所收緊。在線放貸平台的倒閉往往會產生廣泛影響。在大多數發達市場,機構利用P2P渠道把資金提供給大量小型借款人。與此不同的是,在中國,無數小型債權人把資金出借給更大的債務人。行業門戶網站“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近300萬人平均借出資金6800美元,融入方的數量僅為78萬,平均融入資金2.58萬美元。如今,無數心存不滿的資金出借人爆發不安定的威脅,壓倒了監管將妨礙行業增長的擔憂。出台更嚴格的規則應該惠及規模更大的成熟貸款機構——如果不是傳統銀行的話。過去一年裡,中國政府向包括阿里巴巴(Alibaba)和騰訊(Tencent)的子公司在內的新公司發放了銀行牌照。這兩家子公司都瞄準中小企業借款人,據報道都在不久前籌集了資金。同時,保險商平安(Ping An)擁有一家P2P子公司陸金所(Lufax),陸金所籌集了用於擴張的資金,使其估值達到190億美元。這些公司在具體運營方面的信息披露很有限。監管新規提供了加快發展的機遇,如果它們也能提高行業透明度的話,那將不錯。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