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衰落 其他折騰會成一枕黃粱
現在人們崇尚的不是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發展,而是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為代表的虛擬經濟。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投資重點轉移到銀行理財、信託投資、股權投資及不動產等領域。時事評論員川浦晟:江澤民上台後推翻了鄧小平路線,以悶聲發大財為治國方針,變賣土地成為當今中國經濟奇蹟的核心秘密。然而隨著房價物價人工成本高漲,中國企業喪失國際競爭力,經濟已經難以為繼。
(一)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工業化國家的老大,在差不多整個19世紀,英國所向披靡。到了19世紀70年代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從蒸汽與紡織時代跨入到電氣與鋼鐵時代,美國、德國和日本強勢崛起。進入20世紀中葉,美國藉助信息科技革命,進一步強化了其霸主地位。以上是過去兩個世紀,人類大概的行走路徑。
很遺憾,近兩個多世紀里,沒有看到中國的身影。中國去哪兒了?很可悲,封建自閉,一枕黃粱。
中國製造業似乎已經淪為了夕陽產業。
(二)進入新世紀,全球產業競爭暗流涌動。中國製造面臨著新的發展拐點,我們已經意識到自己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的巨大挑戰:一方面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另一方面一些勢頭強勁的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謀劃布局。在工業強國面前,我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與差距,特別是當德國吹起嘹亮的衝鋒號角-德國的工業4.0時,我們自己覺得有點慌,快馬加鞭,奏出不甘人後的樂章,於是在去年的5月,《中國製造2025》橫空出世。樂章有三節,第一節是2015-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歷史的包袱那麼重,我們更應該以史為鑒,不能再失去任何機會,不管能否實現,夢想還是要有的。但橫亘在我們面前的不是幾排小山丘,而是一座座大山。首先,
整個產業資金流脫實向虛的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每次談都感到很沉重。其實作為一名身處製造業的人,我自己也是很擔憂。我擔憂的不是自己的飯碗,因為畢竟是我所處的行業屬於高端製造業,和傳統的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的製造業還不一樣。但即便是高端製造業,目前還是國家在主導,
說到底是國家燒錢在推動大基建,但你會發現ZF提出的PPP項目模式根本沒有人搭理。更可怕的是,民間投資持續下滑,現已負增長。現在
人們崇尚的不是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發展,而是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為代表的虛擬經濟。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投資重點轉移到銀行理財、信託投資、股權投資及不動產等領域。脫實向虛急劇蔓延。為什麼?因為錢多,傻子也多。
即使自己是傻子,只要比別人聰明一點,錢就會向你砸過來。其實本質是整個社會的浮躁不安,人們心中已經信心散失,缺乏安全感,致使虛擬資本不擇手段追逐暴利。我相信人性本惡,貪婪是人的本性,如果不加以遏制,無異於全社會都在playfire!
(三)我擔憂的是脫實向虛後的一地雞毛!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很火。可以說BAT是目前中國很了不起的公司,
但在本質上BAT們只是起到了平台的作用,起到了管道的作用。我從來不認為中國有了BAT就是有了王牌在手,因為它們本身不創造水。
如果這個社會沒有了水源,有了平台,有了管道又如何?反而管道長期空置會生鏽。所以BAT了不起,畢竟提高了社會效率,解決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但沒必要去拔高與神化,因為
它們還能活多少年,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金融領域是亂象叢生,在該領域有很多投資機構,股權投資、風險投資、P2P等,其業務範圍也不一樣。也許是我個人的視野不夠,我承認它們是參與社會經濟運轉的一部分,但總覺得
太多太多的機構本身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只是在玩投機炒作,在玩資本的遊戲,你說他們創造的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如果為部分人牟取暴利也算一種價值的話,可能還是有點價值?再來看看樓市。
從去年開始,當房市四小龍騰地而起時,空氣中瀰漫著蛋糕的芳香,但多數人只是聞到了點香味,便再無緣分享這場盛宴。人們望房興嘆,企盼那些人吃的是最後的晚餐。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巴曙松表示,
中國在2015年底的居民房貨收入比就已高達0.46,已經超過日本泡沫時期的水平。每一輪房價的上漲,都伴隨著居民槓桿率的持續上升。
中國居民槓桿率從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9%,今年這個數字可能超過43%。錢是最聰明的,它會流向利潤豐厚的地方,資本用看似最合理卻又最無情的方式在攫取著越來越小的蛋糕,於是人們不斷地加槓桿。感覺很酸爽,後果很嚴重。(四)實業為本,金融為用。我們還是要回到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高附加值的製造產業。我們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就了英國的王者風範,但隨著倫敦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國內的食利階層日益壯大,對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投入不斷下降,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日不落大不列顛帝國後來走向了沒落。大家再想想德國,在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中,唯有德國經濟一枝獨秀,為什麼?
因為工匠精神,因為德國從不投機取巧,因為德國高端工業製造業占GDP的29%,成為其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再者,從整體來看,
企業技術人員對技術的尊重與熱愛不再,至少不像以前那麼踏實,默默耕耘。工程師無心鑽研,遑論創新,棄技從商已不是少數人的選擇。創新?能更新就不錯了!其實,
中國最缺的不是錢,而是對技術的敬仰與尊重,對創新的衝動!為什麼?當人們高談闊論互聯網+的神奇時,當人們被一夜暴富的金融神話誘惑時,當人們被日益高漲的房價拋棄時,
還有多少人能在試驗室里埋頭到凌晨?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我國企業缺乏明晰的研發投入體系,研發經費缺乏持續性。很多時候不是人們不願意從事科研,而是沒有強大穩固的工作及家庭保障。技術人員也有自己的家庭,當每一個普通的個體還在為自己的父母、子女擔憂住房與柴米油鹽時,你還指望他安心地在冷板凳上做上三年五載?笑話!對於我國製造業,還有一個不可不提的方面,就是企業與高校產、學、研的結合,其實目前的融合度並不高,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企業與高校各打算盤。產、學、研本來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子,在我國走得卻很緩慢,也變味了很多。高效的研究成果很多就是閉門造車,在數量上可能可觀,但沒有太多市場價值,實乃資源的巨大浪費!另外,企業的技術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很多時候也是為了拼數量,實際上很多都沒有太大的價值。事實上,
不管是高校還是企業,特別是國企,行政化色彩甚濃,官員的眼裡只有政績、土地、金融,
很多對實體技術一竅不通,缺乏合理的實體產業政策規劃。
體制問題始終嚴重製約著製造產業的轉型升級。雖然現在中國智造已在前進的路上,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依然任重道遠。一線的人都清楚:我國製造企業雖然也有技術上的革新,但缺少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而任何缺乏核心技術的模仿創新,將無法根本扭轉我國在製造業領域的弱勢地位,更別說彎道超車。
(尾聲)毫不誇張地說,國與國技術上競爭的殘酷絲毫不亞於戰爭,只是它是一種表面文明的戰爭。
縱觀歷史,任何國家的崛起都是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優勢,不管是當初的英國,還是今天的美國,日本,德國,都是挾高附加值製造業睥睨群雄、傲視天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製造業實力的強弱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衰。過去的兩個世紀,中國一直在打盹。建國初30年,一直在各種亂折騰。改革開放30年,終於醒了,中國利用"後發優勢",採用拿來主義與模仿,外加中國人的勤勞,低成本且快速地創造了經濟奇蹟,讓我們跟上了世界,沒有被拉下太遠。
這是一種幸運,但也是一種詛咒:當某一天,我們發現無法再複製上述模仿玩法的時候,我們會無所適從。於是我們開始玩金融、玩資本。今天,我們又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我希望如今的中國,能夠自我革新,腳踏實地,扎紮實實做製造業,做"中國製造"。
否則,目前看起來熱火朝天的各路資本遊戲,就一定是一枕黃粱。大國夢,也真的會是夢。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