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失物招領處」到底長成什麼樣子?原來2000年前就有這樣的地方了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是古代人民也嚮往的一種桃花源式的生活狀態。雖然雖然現代社會不能做到如此的烏托邦,然而還是會有好心人將拾到的物品交到失物招領處。 最近有考古發發現,其實失物招領處早在古代就有了,絕非現代人的專利。


考古學者在對耶路撒冷一處古代遺址進行考察時發現了一個神秘的講台,整體呈現出錐體結構,全部由切割後的長石組成。 在一段時間內他們認為這是傳教士進行傳教的地方,直到近期才發現這個地方可能是古代的失物招領處。 這處建築大約是在公元70年第二聖殿​​時期修建的,距今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

這個金字塔狀的獨立建築讓考古學家非常的頭疼,因為看不出它跟其它建築有什麼聯繫,只能大致推斷出應該是讓人站在台子上講話,吸引聽眾用的。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到底誰才能站在上面發表講話呢? 是當地的治安官還是傳教士,講的又是什麼內容? 是新聞、八卦還是佈告,一切都顯得非常神秘。 更為考古學者增添難度的是該講台的房子已經倒塌了,有的學者認為這應該是某建築的一個台階。


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考古學者終於從基督教的《舊約新書》中發現了蛛絲馬跡。 在書中提到古代會有​​一個「石頭」,當人們丟失了東西之後就會前往這裡,並告訴長期駐守在這裡的播音員自己丟失了什麼東西,然後「播音員」就會大聲的告訴其它民眾,如果撿到了可以把東西交到這裡。 這讓考古學者非常的驚喜,認為那石頭就是今天看到的這個建築,該建築所在的街道非常寬廣,街面足足有7 米寬,初略估計使用了超過1萬噸的石頭搭建而成。


據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公元30年的時候耶路撒冷曾經被夷為平地,直到公元70年希律王的出現才將這裡重新進行了修建,而這條街道有可能就是當時最長、最寬的街道,甚至在道路的盡頭還修建了一座澡堂,這一建築估計是模仿一個典故修建的,有一天耶穌看到一名盲人老頭嘴裡念叨著我要去西羅亞池子洗澡,而耶穌就讓其眼睛恢復了光明,只不過告訴他到了澡堂之後好好照照鏡子,結果到達澡堂後他才發現自己已經可以看到了,於是乎不少盲人朝聖者一年三次都會在這裡沿著街道進行朝聖,人流量非常巨大。 這也導致了人們的錢袋可能會被遺失。


誰也想不到,在古代居然還會有這麼一個地方,從而看得出古代人民是具有拾金不昧的精神,所以才會有這麼一個地方存在。 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地方應該是具有政府性質的,說明是一個普遍的存在。 因此這或許將不是個例,可能對於未來該信仰其它地區的考古會有幫助,從而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當時的環境和文化。
via:千趣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