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放地表最快的男人?! 就連博爾特都跑不過的恐龍到底有多快?







關於恐龍,古生物學家還有很多不甚瞭解之處—但基於目前已經瞭解的情況來看,研究和觀測這些生物似乎是很有趣的。約2億3千萬到6600萬年前,地球上生活著許多種恐龍,它們有著長得令人驚奇的壽命,和極快的奔跑速度。而接下來便是一些有關恐龍的事實。



1.尤賽恩.博爾特跑得比霸王龍還快
霸王龍的最高時速為每小時29公里,而博爾特是每小時44公里,因此可以輕而易舉地跑在霸王龍前面—至少在短距離奔跑時是這樣。

電腦模擬霸王龍的跑動情況顯示,它的最高時速約為每小時29公里。雖然這並不足以趕上汽車,但抓住大部分人類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這是說,除非你是一名像尤賽恩.博爾特一樣的運動員,跑步時速為44公里每小時,你才不會被抓到。

但就算是博爾特拼命奔跑也擺脫不了似鴯鶓龍(Dromiceiomimus)的追捕,這種恐龍的最高時速為60公里每小時。


2.有些恐龍能活到300歲
「古生物學家估計,大型恐龍的壽命在75歲至300歲之間。然而,這些估計是以我們已經掌握的冷血動物的資訊為基礎的,如果恐龍是暖血動物的話,它們的壽命就會比這短了。」勞拉.米爾斯(Mears)這樣寫道。

大多數估計結果認為,最短壽的恐龍壽命至少有75歲,最高則長達3個世紀,雖然確切年齡還存在爭議。

也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恆溫動物,即它們的體溫能近似於保持不變。但是,有些恐龍體型太大,如果它們是暖血動物的話,就會從內部被「煮熟」了,這說明它們確實是冷血動物,而且有很長的壽命。

與此相對的是,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古生物學家麥克.德米克(Michael D"Emic)認為,恐龍和今天的哺乳動物一樣,是暖血動物。去年有些研究者認為恐龍既不是冷血動物,也不是暖血動物,而是處在這兩者中間。但德米克並不認同這種看法。

他考慮了從化石中得出的恐龍的重量和生長速率,對它們的新陳代謝做了判斷,從而得到這番結論。


3.恐龍曾經歷過兩次大滅絕
多數人都知道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小行星撞擊地球,清除了地球上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物種。然而,這並非是恐龍經歷過的第一次大滅絕。兩億一百三十萬年前,恐龍在晚三疊世-侏羅紀時也經歷過一次滅絕。

人們認為,那次滅絕掃除了許多陸生動物,但也使得體型龐大的恐龍成為史前世界的主宰。

「在晚三疊紀末期發生過一次大滅絕,許多陸生動物都因此而銷聲匿跡,為有些體型巨大的恐龍的演變提供了足夠的空間。」米爾斯解釋道。



4.有些恐龍有羽毛但不會飛
近幾年研究顯示,有些恐龍身覆羽毛,雖然它們並不會飛。

最新上映的電影《侏羅紀世界》激怒了一些專家,因為電影中描繪的恐龍沒有羽毛。

如果你看了電影《侏羅紀世界》,你也許會注意到,就像之前的《侏羅紀公園》一樣,迅猛龍(velociraptors)被描繪成嚇人的、沒有羽毛的生物。但近幾年的研究顯示,有些恐龍實際上是身覆羽毛的—雖然它們顯然飛不起來。

「別去管你在課本、博物館中看到的圖片,現在我們知道,大多數恐龍既不嚇人,也不光禿禿。」米爾斯說道。

「我們已經知道,兩足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是有羽毛的,但在2014年,在西伯利亞發現的一種恐龍也有羽毛,說明鱗片在恐龍演化過程中很早就被羽毛取代了。」



5.霸王龍的存活時間比劍龍更久
雖然霸王龍和劍龍(Stegosaurus)常常被描繪在一起,但這兩種恐龍根本不可能同時同地出現。」米爾斯說道。

「劍龍生活在侏羅紀時期,而霸王龍直到白堊紀時期才出現,比劍龍晚了8千萬年。」


6.恐龍身上的跳蚤大小為現代跳蚤的十倍
如果你覺得現代的跳蚤很可怕的話,多為恐龍想想吧。

證據顯示,在白堊紀時期(1.45億至6600萬年前)和侏羅紀時期(2.01億至1.45億年前),侏羅似蚤(Pseudopulex jurassicus)和巨大似蚤尤為喜愛寄居在恐龍身上。

這意味著,它們有著足夠長的爪子,能抓在恐龍身上,還有類似皮下注射器的口器。

最大的雌性似蚤約有20.6毫米長,雄性則為14.7毫米長。

「化石顯示白堊紀和侏羅紀的恐龍身上寄居著一種類似跳蚤的昆蟲,約為今天跳蚤體型的十倍大。」


7.最大恐龍蛋約有48釐米長
「最大的恐龍蛋是在上世紀90年代於蒙古發現的,約有45釐米寬,60釐米長。」米爾斯說道。

「和人類體型相比,恐龍蛋簡直小得令人吃驚。」


8.阿根廷龍比藍鯨還要長
體型最大的恐龍歸屬誰家始終飽受爭議,但阿根廷龍的體型之大無人存疑,體重達70噸之重。

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生活在9700萬至9400萬年前,體長約40米,身高約7.3米。而藍鯨也只有30米長,雖然它體重更驚人,重達200噸。

此外,研究者們剛剛得出結論,此前被認為是最大的恐龍無畏龍(Dreadnoughtus)實際上並沒有科學家們以為的那麼大。

研究者們對由古生物學家於2014年在南美洲發現的一種罕見化石進行了分析。這一巨大的化石發現於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幾乎所有主要骨頭都完好無損,使得科學家能夠對它的總體大小進行估測—最終測量結果為26米長,40噸重。


9.首次有記載的恐龍化石於1677年在牛津發現
歷史上首次有科學記載的恐龍化石為斑龍(Megalosaurus)化石,在1824年由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正式命名。

而實際上,它是由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普勞特(Robert Plot)於1677年發現的。當時他認為,這可能是恐龍的下肢骨。

直到一百多年之後,巴克蘭先生才成為了為恐龍正式命名的第一人。如今我們知道,這種肉食性恐龍名為斑龍,7米長,1.1噸重。



10.恐龍今天仍然存在
「19世紀時,人們發現了一種名為始祖鳥(Archaeopteryx)的恐龍化石,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恐龍和今天的鳥類之間存在聯繫。」米爾斯說道。

「人們認為,早期鳥類從侏羅紀晚期的獸腳亞目肉食恐龍演變而來,其中有些挺過了大滅絕,逐漸產生了今天我們熟悉的鳥類。」

但和恐龍相似的不止是鳥類,現代鱷魚的祖先也被認為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有些人認為,這兩種生物之間也存在某種關聯。


轉載自:網易新聞








哈哈
用博爾特來跟恐龍比較真的很幽默
不過好險恐龍已經不存在
不然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