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經濟像日本泡沫、美國次貸
中國經濟發展正從“出口製造業”轉向“內需服務業”,這樣的結構調整還獲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背書;但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發現,轉型絕非易事,而且與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有驚人相似之處。根據中共官方數據,2015年前三季工業年增長率6%%,而服務業則增長8.4%。沃爾夫分析,這表示經濟成長大部分來自金融服務業收入成長,這“新常態”是反映了不良信貸的增長,如同1998年日本泡沫經濟、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前的情況,而中國更棘手,因貸方不是民眾,而是國企。經濟模式轉變的根本性指標,是儲蓄與投資的下滑、民間消費增長。中國讓產出增加一個單位所需的投資“增量資本產出率”已翻倍、整體資本產出比很高且不斷攀升,但以邊際效益計算,這些投資很可能大部分是虧損的,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數據,中國的整體負債率極高,而且集中於非金融類公司、來自負債纍纍的國企。中國負債率仍在爆髮式增長:2007年底債務對GDP比率為157%,2013年底為250%,而2015年第二季末則為290%。中國家庭可支配收入只佔GDP61%,且其中3分之1還被存起來。沃爾夫建議,中國應讓信貸的投資佔GDP比重下降,拉高消費比率。實際的作法有兩個:一是讓投資減少,用提高經常項目順差來彌補投資的減少,人民幣走弱會有幫助。二是維持更大的財政赤字,這樣或許可將消費能力轉移給居民、把國企負債轉移給中國政府。改革在短期內可能造成不穩定,長期卻會結出豐碩成果。MeasureMeasure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