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切腹」非原創?!來源竟然是這個國家...!
日本文化十分多元,地球村的概念加上過去殖民統治的歷史,讓許多特別的日式文化融入到我們的生活方式中,但其中最神秘卻也最為駭人的一項傳統─切腹自殺,更是讓人議論紛紛,但這種充滿日本武士道精神,看似十分殘酷的自殺方式,其實並非日本本土的原創,而是一種舶來品,而且來源是我們熟知的─中國!
關於自殺,中國的方式可以說十分多樣化,比如自焚的商紂王、跳江的屈原、自刎的項羽、上吊的崇禎、跳樓的張國榮......而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切腹的記錄了。在《莊子·外物》裡記載了一個事情:「萇弘遭譖,被放歸蜀,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腸而死。蜀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乃精誠之至也。」這個萇弘是周敬王的大夫,因為遭讒言陷害被流放到蜀地。他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剖腹開膛而死。三年後,他的血都化成了碧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刺客聶政也是剖腹而死,他受韓國大夫嚴仲子所托,刺殺了韓國的相國俠累。完成任務之後,他怕牽累自己的家人,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
這種精神可以說是武士道的鼻祖。梁啟超就寫了一篇文章叫《中國之武士道》,論述了武士道不是日本所獨有,而本來是中國的東西,他的文章裡大量舉了春秋戰國的例子。只是這種精神在後面越來越少見。這種東西,腦洞老師在其作品《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裡稱之為士的精神。這種精神通過各種管道傳到日本(比如徐福,遣唐使),跟日本的本土一些東西比如“怨靈退散說”結合起來,這種說法認為一個人帶著怨恨死去,怨氣就會堆積在腹部,切開了,散散氣。
而且日本人尤其重視腹部,他們把腹部當作靈魂跟愛情的居所。所以要向人表示清白之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切開腹部。所以這種十分殘酷的自殺法在中國後面很少採用了,但在日本卻大行其道。下面介紹一下日本人的切腹文化。首先,這個腹不是隨便可以切的,普通老百姓最好上吊,不要玩切腹,這是武士階層才能玩的。而且也不是所有自殺都成切腹。必須是下面的情況之一:為避免俘虜,用切腹換取人質,承擔失敗的責任(這個最多),殉死,諫死,憤腹(受了委屈以給清明),商腹(給我後代多少錢,我切一下腹)。還有一種叫論腹,就是純粹為了樹立好名聲,反正為了成名,也是蠻拼的。
好了,有上面的情況,大可以切了,但還要論階層,你是上級武士,就可以在老闆的家裡面切,或者只是普通的,就只在院子裡切,再低一點,那直接就在牢裡切了算了。找好地點,接下來要洗個澡,換身乾淨衣服,以白色或者淺黃色為主,頭髮要紮起來,而且要紮得高一點。因為在切腹的後期,需要一個重要的工作:介錯。
介錯是什麼意思呢?一般的理解就是怕切腹人自己不切,找一些人監督,不切就砍。其實是不太對的。介錯是為了在切腹者完成之後馬上砍下他的頭,使其少受點痛苦,所以可以稱為傳說中的補刀。介錯一般有二到三人。而且有分工,負責砍腦袋的叫「大介錯」,負責端工具的稱為“助介錯”,負責檢查屍體的叫「小介錯」。而介錯也有水準高下之分,高水準的介措講究砍下手時,要有一塊頸皮牽連,這個稱之為“抱首”,因為斷頭是不吉利的,叫死無全屍。所以要儘量保全一個全屍。在中國的刑場,如果你給了紅包,行刑的劊子手在行砍頭時,通常也會留一塊皮連著。
至於切腹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從肚子上橫拉一刀,但其實不只拉一刀,有拉二刀的,有拉三刀,當然,如果能拉到三刀那就是神級切腹手了。因為一般人都挺不過二刀。到了後面,又發明了一種十字切腹法,先橫的來一刀,再豎著來一刀。保證完全切開!當然,這種切腹是很痛苦的。日本人也不是死腦筋,他們後來發明了一個“扇子腹”。就是不用刀切,就是拿把扇子在腹部上下比劃一下,然後由大介錯把腦袋砍下來就算完成了。這簡直就是玩形式主義嘛,所以這個「扇子腹」流行了一段時間就不用了。
最後來點小知識:
1.第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人是989年的大盜藤原義,這位大盜被捕時,把腹部切開,把自己的內臟挑出拋向官兵。
2.第一個切腹自殺的武士是安時期的武士源穗朝。
3.切腹時,屍體不能往後倒,否則會被人恥笑。
4.切腹時,眼睛不能閉上,膝蓋不能叉開。死了要講點禮儀。
5.大文豪三島由紀夫也是切腹自殺的。
不過過程不太完美。切開之後,擔任介錯的人用了名刀「關孫六」,結果連砍數刀都沒砍下腦袋,不知道是三島由紀夫的腦袋太硬,還是名刀太渣,反正痛得三島由紀夫要咬舌自盡。後面來了一個練過的高手才成功介錯(砍下頭)。知道三島由紀夫切腹後,另一位文豪川端康成17個月後也自殺了。
不過,沒敢用切腹,而是用煤氣自殺。看來,切腹不是人人敢玩的。
光是要拿刀切入腹部就很需要勇氣啊......但這竟然來自於中國!太猛了!
via: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