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巴戎寺:仰望佛祖寂寞千年的微笑
巴戎寺(Bayon)位於吳哥王城的正中央,由49座大大小小的寶塔所組成,中間一座最大,高約40多米,其餘48座如眾星捧月般全部簇擁在它的周圍,這49座佛塔頂都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微微上翹的嘴角有幾分寬容,又似乎有幾分嘲諷,就是這個神秘的面容,讓世人感到敬畏又讚歎。
![]()
「高棉的微笑」
豐鼻厚唇,雙目內斂,神秘莫測而又難以言喻的216張笑臉。這就是媲美蒙娜麗莎的微笑,讓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
巴戎寺
巴戎寺的上空,一張疊一張的笑臉參差錯落,俯瞰著芸芸眾生。很多人都說這些微笑慈眉善目,讓人感受到寧靜和安詳。
![]()
重重疊疊的面容
![]()
廊柱上依然雕刻著典型的印度舞姿
佛曰相由心生。也許是我心不靜,也許是不同的光影下,不同的角度,我卻看到了慈悲喜舍皆行於色。並不是每個面孔都有著同樣的表情。有的笑容可掬,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不悲不喜,有的甚至露出一絲絲狡黠。
![]()
巴戎寺的蒼涼美景
![]()
這裡曾是《古墓麗影》的外景地
巴戎寺是我們造訪的第一個吳哥寺廟。為了趕在人潮湧動前近距離接觸佛的微笑。我們直接先來到了第三層。然後再慢慢瀏覽一二層外牆上精雕細琢的浮雕壁畫。
![]()
嫵媚的仙女
一開始遠眺到這座著名的寺廟時,我微微楞了一下,沒有我想象中宏偉。但走在其中,總能感到那些笑臉的注視。巨大的神秘微笑,一重疊一重的門廊,堆積起的歷史沉澱,高高在上卻又觸手可及。屏住呼吸,感受著一個古老王朝的脈動,一剎間,不由得頂禮膜拜。
![]()
四面佛的面孔
公元12世紀,闍耶跋摩七世建造了這座佛教石廟,和吳哥窟其他婆羅門教神廟有著顯著區別。沒有狹窄而高聳如天梯的台階,而婆羅門教的寶塔建築上全雕刻上了四面佛的面孔。一二層的浮雕上卻還有著很重的婆羅門教痕迹。嚴格意義上來說四面佛也是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梵天。這也許是因為國王晚期由婆羅門教改信佛教所造成的一種混亂和延續吧。
![]()
當地人多堅信巴戎寺的四面佛像,取自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
頭冠上有著殘缺的蓮花花台
當地人多堅信巴戎寺的四面佛像,取自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那這位國王,應該是和埃及的拉莫西斯二世一樣,超級自戀。跋摩是梵文中濕婆的尊號,真臘國王均以此號後綴,以示其神之子的神聖地位。而佐證則是頭冠上都頂著蓮花以表明其神聖性,真正的佛應該是端坐在蓮花台上的。
![]()
戰爭
除了印度教神話中的一些浮雕,巴戎寺的浮雕內容囊括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戰爭、勝利、慶祝、日常生活。仔細尋覓,還能發現生孩子和烤香蕉的場景。但整體來說,當年的高棉人真的是很好戰的民族,不但浮雕中有很大部分戰爭場面,王城的城門還專門修建了勝利之門,以供得勝歸來的軍隊進出。
![]()
陪遊客合影的仙女們
能改變石廟冰冷氣息的,也許就是那些曲線豐盈,神情嫵媚的Aspara仙女們了。她們裝點著寺廟外牆的廊柱,每個也露出神秘的微笑,彷彿夜晚來臨就會從牆上跳下來起舞一番。
![]()
放緩腳步,冥想一會也是很愜意的事情
![]()
留給世人永遠的謎題
這些石像曾目睹了多少意氣風發的君王凱旋而歸,打敗暹羅。600多年的強盛時代湮沒在浩瀚歷史中,如今的一切卻是如此破舊斑駁。也許就是這樣,才讓它們雋美的面容嘴角微翹,留下了神秘而落寞的千年微笑。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