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駿融會農事與文史 深耕竹田

花蓮縣富里鄉位於花東縱谷的中段,擁有來自海岸山脈提供最好的水源,灌溉出屬於富里特有的優質好米,素有東部魚米之鄉美稱。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花蓮縣客家特色六級產業整合發展計畫」也深入富里,輔導在地自產自銷的小農,協助小農從傳統產業升級,打造優質品牌、創造經濟效益。


竹田村長陳勝駿用農機具和文史紀錄「深耕」地方。


沿著台九線往南,越過一片廣袤的稻田,進入富里鄉竹田村街上,看到紅色牌樓佇立,那裡便是竹田的義民亭,也是當地居民生活與信仰的中心,而竹田社區發展協會也以此為基地,正積極爭取傳統神轎表演納入客家十二節慶。竹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勝駿長期推動社區營造、保留文史紀錄,不遺餘力,一○三年十一月過後,他又多了竹田村村長的身分與責任。見陳勝駿身穿牛仔褲和polo杉,原來剛從田裡農忙回來,他說休息一會後還要處理村務,他身兼數職,事事親力親為,投入程度可見一斑。


陳勝駿一家世居竹田,他小時候也跟多數的農村子弟一樣,都要幫忙家中種田,因此從小對農務工作就很有概念,也養成勤勞務實的性格。成年後先到電信公司上班,做了十多年後,跟隨友人到中國投資發展,卻不像大多數的台商一般在中國置產定居,他選擇中、台兩地跑,而每次回台灣必定回到竹田老家,「所以我可說從來沒有離開過竹田!」他驕傲的說著對家鄉的情懷。這樣的飛人生活持續了十年左右,陳勝駿決定專心回到竹田老家生活,除了接下家中的農事耕種工作外,同時也開始接觸正起步的竹田社區發展和營造工作,開始他「深耕」竹田的農事與文史的腳步。


民國九七年,隨著竹田社區發展協會的健全,陳勝駿開始蒐集村中老照片,為竹田村發展軌跡留下紀錄,後來更進一步結合了社區志工、客家文史工作者,以及花蓮縣政府文化局的協助,以田野調查和紀錄訪談的方式,完成了《戀戀九岸溪:竹田、羅山、新興三村歷史》文史紀錄。成書的訪談過程中,也讓一度中斷的竹田村「義民組」重新組織,在陳勝駿和竹田社區居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改良客家花布做為制服、重究科儀,讓竹田村義民組的神轎重現,如今也已成為台灣客家文化中相當重要的特色。


台灣經歷幾次食安風暴,消費者愈來愈重視食品的來源和品質,在富里也吹起自產自銷的品牌風,陳勝駿除了發揚家鄉傳統文化,更要將家鄉最優質的好米推廣出去,在得天獨厚環境與客家特色文化兩者融會薰陶下,陳勝駿要走出自己的路,創造一個有故事、有價值的品牌。


新聞來源:http://www.ksnews.com.tw/newsdetail_ex.php?n_id=0000810192&level2_id=106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