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救回了自己!|《又瘦又健康!20歲停經女孩的60道自療食譜》作者序

我救回了自己! 「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雙手合十,這在日劇中常出現的飯桌畫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這再平凡不過的話語,曾經我也以為不過就是日常用語「我要開動了」罷了,偶然機會下,我發現了另一種解讀,第一種意義是「感謝準備食物的人,無論是燒菜、種菜、送菜、把魚抓上來的人等等」,第二個意義是「感謝動物和植物,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得以獲得營養,滋養身體」。 這樣的解讀給我很大的衝擊,其中除了感謝人,更感謝其他物種,對「其他物種的生命轉化為自己的生命」的這種理念,就好像希臘醫聖希波克拉底(古希臘文:Ἱπποκράτης,前460年~前370年)所言:「食物是最好的醫藥;大自然是最好的醫生」一樣。 這觀念其實跟最近很夯的「食育」很像。 「食育」一詞源自日本,近年來,日本積極推動透過實際的飲食經驗,學習與食物有關的知識,知道如何正確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飲食習慣。在英國,率先推行食育的聖保羅小學,畢業前必須要學會烹飪八道料理。反觀台灣,有多少學校能夠讓小學生畢業時就擁有這種能力?甚至有很多雙薪家庭是不開伙的,當然一方面也許是因為台灣的外食方便之外,另一方面是大環境與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多數家長的工作總是忙碌,但我真的深深地盼望家長以及學校能重視這件事。讓我們從小正確學習、培養出「擇食」能力,並實踐到生活中。 在我生長的年代,食育還未受重視,學校與家庭教育中根本不包含這項。念小學的時候,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有所謂的「五育實踐」,德、智、體、群、美,有「體育」但卻不見「食育」的蹤影,健康教育總是草草帶過,根本沒人提過「食」方面的知識。 因此我根本沒有足夠的知識選擇自己的食物,「餓了就吃,吃飽就好」是多數人的飲食原則。當時,「營養」二字之於我,就是「多吃點肉」的代名詞;「醫病關係」對我來說是單向的,感冒生病了,就去看醫生拿藥吃,護士阿姨還會送卡通貼紙或造型氣球獎勵我,多好! 就這樣過了好幾十年,直至掛的診科越來越多,身體狀況有增無減,到開始使用慢性處方簽,歷經一連串的住院、檢查、再掛號、再住院、再檢查的過程中,我終於深深意識到,人不能只靠「藥」來獲取營養,「藥」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真正的治療是在離開醫院後,我們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以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自己的身體;因為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會生病?該檢討改進的是什麼?那要如何獲取營養? 我身邊許多朋友,做父母親之後常常會想,「我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卻忽略了孩子健康就是從飲食開始,一味地賺錢提供物質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飲食教育,最是得不償失。在充斥著食安問題的年代,推動食育已經刻不容緩,讓正確的飲食觀念往下扎根,讓孩子們學會照顧自己,需要我們一同努力實踐。 很多人一開始都會說,「飲食習慣很難改啊,我哪有辦法……」,等到病了、痛了、不能回頭了,才願意正視這問題,找我求救、悔不當初。我始終相信,這只是一種選擇罷了,要過什麼樣的人生,要寫什麼樣的劇本,決定權都在自己。如果我們不解決問題,問題會來解決我們。 我在人生最精華最青春的少女時期,被婦產科醫生宣判死刑,那時候,連「更年期」是甚麼都還搞不清楚,卻已經沒了經期、子宮罷工;曾經連續兩年無法好好入睡,「睡著」這最平凡的最低限的「必然」,卻是我最奢侈的夢想,僅能夜夜醒著哭著到天明;我曾經食不下嚥、骨瘦如柴,厭食症讓我差點失去性命;這些身體的狀態也影響到心理健康,憂鬱症持續纏身,世界在我眼前,眼看一點一滴沒了光彩。 這些慘不忍睹的經歷,都發生在我生命中應當最活躍的青春年華,但我靠著食療救回了自己!現在的我很健康、很幸福,歸功於我對營養的認識、對飲食的正確態度、對生活的良好習慣。當然,我也怨過、哭過,甚至想放棄過,但看到自己的變化、遇到那麼多願意幫助我的貴人,我就有了動力,即使跌倒了,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再站起來優雅謝幕,甚至加碼演出。 我真的覺得我好幸運好幸運,上天給我機會,讓我撿回了我散落一地的健康,一路上安排了各式各樣的小天使出現在我生命當中。學習「營養均衡」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徹底執行更是困難,但很幸運的是,我有一個營養師姐姐,引導我認識食物,更是我對於營養這塊領域啟蒙的導師。 我們活在一個營養,又不營養的時代,要取得食物十分方便,但要選擇身體細胞所要的食物卻十分不便。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開始試著嘗試運用飲食四分法,讓外食時可以透過簡單的方法篩選出風險較低的食物,用最簡單的烹調方式,讓大家願意為自己下廚,讓每一餐盡可能地落實均衡,相信身體跟食物營養的力量。 這些都是我救回我自己的生命與生活,最重要的關鍵,我將無私地奉獻給你。 最後,謝謝拿起這本書的你,從現在開始試著正視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麼,每一天每一餐慢慢地練習,細細地聆聽身體的聲音,一定可以發現自己的改變,相信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本文摘自《又瘦又健康!20歲停經女孩的60道自療食譜》一書,寫樂文化【作者簡介】Mia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體重管理士、DIALOGUE與身體對話 專題講師。職業是不務正業的流浪音樂教師。 年輕時兼差當過模特兒,過瘦被笑稱蠟黃排骨精;後來因為一場大病,為了挽回自己的人生,根據美國「My Plate」(我的健康餐盤)原型,加入更簡易的執行方法,並透過自體實驗,改良成「飲食四分法」,最後終於找回健康!近年來,努力傳達正確又美味的食療法,希望能幫助過更多人擁有健康、維持理想體態!現在最常做的是,喚起周遭朋友調整飲食習慣的興趣,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培養擇食的能力,希望人人有健康。 Mia從小就是超級藥罐子,總是想吃就吃,完全沒認真想過放進嘴裡的食物是什麼,從不覺得病從口入,健保卡換發的量多到可以湊成好幾幅同花順!終於在20歲爆發大病,讓她生理上生不如死,心理上更夜不成寐,待在醫院的時間比待在家多,還沒老就體會到「年少不養生,老了養醫生」這句話的滋味。 為了脫離每天服藥以及不停奔波於醫院的人生,因此開啟了自己對食物營養的興趣,並藉由食物的力量轉果導正因,讓自己重獲新生。對於奧妙的人體跟食物之間產生的反應有著極大的景仰及好奇心,並積極就讀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希望充實自己並將每日落實均衡營養的觀念傳遞給大眾,建立起均衡的飲食習慣,人的健康是生活品質的基石,而建立起這座基石的方法就是營養保養與修養。 相信食物就是最好的醫藥,人體就是最好的醫生,凡吃過必留下痕跡,健康是你年輕時善待身體,而年老時身體回報給你最棒的收穫,任何事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熬過了從中一定能得到一生受用的禮物。 臉書粉絲頁:【Mia自療筆記】fb.me/miasnote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