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刷牙漱口老是吐血?罪魁禍首是它!

(圖片翻攝自j.news)很多人都在說自己天天都有刷牙,沒有口腔問題,但刷牙後卻總是會吐出粉紅色的泡沫,或咬下蘋果後總會默默留下一些斑駁的小紅點——注意,我說的不是口紅。我國35歲以上人群的牙周炎患病率極高,小鮮肉們也沒能倖免,青少年人群中,牙齦炎的患病率也接近七成(數據來自《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估值,書刊號ISBN 978-7-117)。 齦齒相依 說到口腔健康,牙齦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齦溝,也就是牙齒和牙齦交接、牙齦覆蓋牙齒表面的地方壓根沒有刷到。健康的牙齦有著粉嫩的顏色和凹凸有致的外形,為牙齒增色不少。牙齦發炎,就會出現發紅腫脹,甚至增生,以及造成口腔異味,在刷牙或啃東西時還會出現出血。(圖片翻攝自j.news)出血往往是牙齦發出的求救信號。牙齦和牙齦下面的牙槽骨是牙齒堅實的後盾,一旦遭到炎症破壞,牙齒便不能倖免。如果不重視牙齦的炎症,沒有及時治療和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牙齦炎會逐漸變成牙周炎,輕則牙齦萎縮、出血,重則會導致吃東西痠軟無力,甚至造成牙齒的鬆動和脫落。 罪魁禍首:牙菌斑 造成牙齦炎症的頭號凶手就是菌斑。口腔里長期生存著成千上萬的壞細菌,它們時時刻刻都在找機會在我們的牙齒表面安家。一旦壞細菌在牙齒表面成功定居形成菌斑,就會刺激牙齦發炎,造成牙齒的齲壞。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被及時清除的菌斑就會礦化成牙石,變成難以清潔的「釘子戶」,進一步的加重牙齦的炎症。每天定時刷牙雖然能清潔大部分牙菌斑,但是在兩次刷牙的間隙裡,壞細菌們依舊在爭分奪秒的抓緊一切機會安家,菌斑也在不斷的生成。而且口腔裡存在著各種隱蔽的小角落,比如齦溝和牙縫,清潔起來格外困難,刷牙很不容易刷到。(圖片翻攝自j.news)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牙齦? 及時並有效的清除菌斑,就能將其危害降到最小。正確的刷牙,選擇合適的牙刷,使用漱口水都是很好的菌斑控制手段。就像上面提到的,刷牙並不只是隨便糊弄兩下就OK的,正確的方法十分重要。(圖片翻攝自j.news)對於齦溝和牙間隙這些難以清潔的死角,除了刷牙外,還要輔助使用牙線和間隙刷進行清潔。(圖片翻攝自j.news)牙膏也是好幫手! 若牙膏中能含有抑制菌斑的有效成分,那麼刷牙的效果自然是錦上添花。在此,我們隆重介紹保護牙齦的小衛士——氟化亞錫。普通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是保護牙齒,防止蛀牙的有效成分。而氟化亞錫除了上述功能外還有抑制菌斑生成,保護牙齦健康的功效。它作為一種有效的抑菌成分,廣泛的應用於臨床實踐中,使用含0.4%氟化亞錫的漱口水含漱可以有效的幫助牙周病患者抑制口內的菌斑。氟化亞錫雖好,但其成分極其不穩定,若要在牙膏中添加,技術要求很高。以往牙膏中添加氟化亞錫都不能保證其在運輸過程中的穩定以及在刷牙過程中的有效釋放,僅僅是利用分解後的氟化亞錫發揮氟化物防蛀功能。如果牙膏裡能夠添加足量的氟化亞錫,並且能保證其成分長期穩定,那麼通過刷牙的抑菌護齦效果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圖片翻攝自j.news)要想有效趕走危害牙齦健康的凶手,按時刷牙和正確的刷牙方法非常關鍵。氟化亞錫的長效抑菌作用可以持久保護牙齦,並能緩解因為細菌造成的不良口氣,在兩次刷牙之間,持續保護牙齦健康。(圖片翻攝自j.news)(圖片翻攝自j.news) 註釋:以上數據僅供參考,效果因人而異。不同個體由於牙齒排列、牙齒外形、刷牙頻率和方式、飲食等因素,都會影響牙菌斑的清潔效果、附著情況和發展時長。

使用Oral-B雙管牙膏:白管第一步,含有足量穩定的氟化亞錫,不僅能深層清潔,還能有效抑制菌斑生成。藍管第二步,進一步修護美白牙齒,在牙齒表面形成光滑的保護屏障,使菌斑和牙漬不容易附著。就像洗完頭使用護髮素柔順秀髮一樣,在清潔過後,給牙齒和牙齦帶來全面持久的保護。(圖片翻攝自j.news)不過在這裡要溫馨提示一下,洗髮水和護髮素可以單獨使用,但是使用雙管牙膏卻不能偷懶,每次必須按順序使用,雙管齊下才能更好的保護牙齦,預防口腔問題的發生。 告別「吐血」 如果聽到牙齦求救,首先要去找專業的牙科醫生檢查。出血原因很多,需要專業醫生做出判斷。而且那些成年累積的牙結石,需要牙醫通過洗牙刮治等方法幫忙清除乾淨。日常的護理也同樣重要,除了選擇正確的牙膏,還要刷牙刷的好。正確的刷牙方式才能讓牙膏發揮其潔齒護齦的作用。氟化亞錫牙膏雖能長效抑菌,有效減少刷牙間隙的菌斑生成,但不能因為這樣就偷懶減少刷牙次數哦。就像屋子除了日常清潔,還要定期大掃除一樣。口腔也需要定期牙科檢查,出現問題及時治療。最後祝大家都都能夠告別「吐血」,擁有健康自信的笑容。本文引用自 j.news本站即時熱門文章!!絕對值得一看!!!▼5 歲男孩乳牙全毀,可能造成永久缺牙,兇手竟然是全球大受歡迎的...▼「賴芊合」生活困苦只吃一餐 !戶頭甚至只剩7千…「陳為民」為她做了一件事,讓她痛哭…▼晴天霹靂!高齡產婦陳仙梅中了「百分之一」的機率,恐患了「這種病」!腹中胎兒太危險了……▼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