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刀算什麼!少數民族「英吉沙小刀」才叫霸氣!




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歷史悠久,久負盛名,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分別為:新疆維吾爾族的英吉沙小刀,保安族的保安腰刀,雲南阿昌族的戶撒刀,一起來看看吧~




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系維吾爾語,意為“新城”。清《西域圖志》作英噶薩爾。漢為疏勒國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設英吉沙爾領隊大臣,隸屬喀什噶爾道參贊大臣。光緒九年(1883年)置英吉沙爾直隸廳,分東、西、南、北四鄉,隸屬喀什噶爾道。民國2年(1913年)改為英吉沙縣。1929年後屬喀什行政區、喀什督察專區。1949年以來屬喀什專區、南疆行政區,1958年後屬喀什專區、喀什地區。



其為人們所公認者有彎式、直式、箭式、鴿式等12個品種,30多個花色。其中又以民族欣賞習慣的不同,分制有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漢、藏等不同形式。每個花色大約都有大、中、小三個不同規格。一般長十幾二十來公分。最大的達半米以上,最小的僅兩寸左右。它們造型各異。如月牙、如魚腹、如鳳尾、如雄鷹、如紅嘴山鴉、如百靈鳥頭,無論何種式樣,做工都非常精細,外觀賞心悅目。且不說它的銳利無比,那是許多刀具所共有的,新穎、別緻是英吉沙小刀的特色,表現在刀柄上尤為突出,有木質的、角質的、銅質的、銀質的。




保安腰刀
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文中的“積石”則是對今天的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所在地域的最早記載(史記要比撒拉族久遠得多)。而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這個地方。



歷史上,刀帶給人類的,絕大多數都是流血和殺戮,但在中國的甘肅,有一個民族,卻是因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發展壯大。這就是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據《積石山縣誌》記載,保安腰刀是由於聚居於大河家鄉甘河灘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劉集鄉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長打刀技術,所產刀具構造精巧、質量上乘,工藝獨成一體,故稱為“保安腰刀”。保安腰刀與藏刀,蒙古刀齊名。保安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緻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




戶撒刀
戶撒刀,因出自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鄉而得名。居住在戶撒鄉的阿昌族群眾,鍛制發具的技術,代代相傳,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民族民間的傳統工藝。戶撒盛產刀具,而且極富民族特色,遠銷緬甸及境內怒江以西地區,為各民族所喜愛,有景頗族、僳僳族最喜愛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愛的尖刀和砍刀,還有專為藏族打的腰刀和長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鐮刀……



阿昌刀長短不一,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如今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鑄和鍛造技術,生產出的刀具越來越精。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沐英西征時曾留下一部份軍隊駐守戶撒屯墾,他們將打製刀具的技術傳給了阿昌同胞,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三徵麓川"(1441-1449)時使戶撒成為了"兵工廠"。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制工藝,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國年間生產達到鼎盛。



真的是開眼界啦~



via: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