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糾結

2015-08-14 02:39:11 聯合報 王正方(電影導演)



反課綱微調者指教育部意圖「洗腦」,杜絕台獨意識。洗腦有用嗎?都是過來人,早年讀過多少課本、宣傳資料;接受有關「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灌輸,究竟有幾個人相信它了。同樣的,日本當局早在他們的中學教科書中下了蛆,企圖抹煞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侵華戰爭、二次大戰中所犯下的殘酷暴行。或可暫時欺騙他們的學生,改變不了歷史。

歷史真相只有一個,後人為特定目的竄改歷史。人云:歷史是個美麗無助的小姑娘,就令人在她臉上胡亂塗胭脂擦粉,或描成大花臉。

課綱微調中將「日治」恢復為「日據」、「日本殖民統治」,將「終戰」恢復為「抗戰勝利」、「台灣光復」,點明了日軍國主義者強迫婦女當慰安婦等,就備受攻擊。懷念日本殖民統治的人,願與統治者同享戰敗宿命,對這段歷史的觀點,必須符合日本教科書。人各有志,不可相強。

然而日本軍國主義者確實被徹底打敗了,他們作了最屈辱的無條件投降,「終戰」是個讓自己面子上過得去的說辭。有個謎語,謎面為:抗日戰爭勝利;打一古人名。謎底:屈原;屈服於原子彈之下。「終戰」原因是有一方徹底潰敗。

日本在台灣曾推行強烈的殖民統治,他們自己也直言不諱,並以此為傲。「殖民統治」是專制粗暴欺壓殘害人民的代名詞,二戰後殖民政策為全世界所唾棄,殖民地人民紛紛獨立。有人覺得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過的挺幸福,還有來不及受殖民統治的,也憧憬那段美好時光,這也不便置喙。但是他們無權禁止別人說出日本在台灣作過殖民統治、鎮暴殘殺人民、迫使良家婦女為慰安婦等事實。

某反課綱微調的同學對他父親大吼:「我在為台灣未來努力,你做了什麼貢獻?離我遠一點。」青少年進入叛逆期,總會對父母親看不上,出言不遜是小焉者。等到青少年成熟之後,對父母的評價多有轉變。還有反課綱學生說自己在為台灣的未來做有意義的事,長大再做就來不及了。

以台獨歷史觀反課綱微調,算是為台灣未來做了貢獻?很多人不同意這種看法。台灣的問題多多,當下的事作不了、推不動,「現在」都快要過不去了,還有什麼「未來」?政策、法案多躺在原處不動,民粹當道動輒有聚集抗爭的場面。評論者認為執政者與民眾脫節了,然而號稱代表多數民意的政黨又提出過什麼解民倒懸、具體可行的方案來解決問題?也沒見到一個。只在把運動、年輕學子當成促進政黨輪替的工具,台灣繼續空轉,虛耗快廿年了。

中學教科書上做微幅調整,篤信台獨歷史觀的教授說,這是中國歷史與台灣歷史的抗爭。同是一段歷史怎麼會抗爭起來?是愛搞抗爭的人,用歷史詮釋來謀取政治利益。

曾國藩有名言:「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滌生先生教後代如何辦事;一心專注於當前的工作,不要妄想未來,莫戀戀過去。若老是雜念橫生的想未來的獨立,懷念殖民時代的幸福,勢必成效不彰。

曾文正公又說:「成大事者不糾結。」真是的,如果要成個氣候,眼前手邊迫切的事;如振興台灣經濟、維持兩岸現狀、號稱十年後台灣成為非核家園等,怎麼就說不出點道理來?卻在「日治」、「日據」、「終戰」、「抗戰勝利」上一味糾結,空談台灣的未來,還能成什麼大事。

「去中國化」是要與中華歷史文化一刀兩斷?那時我們的後代會問,曾國藩又是老幾。或許有人只想贏得執政,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於願足矣!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