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帶你一解從不知道的驚奇過程!


太陽系的一切是多麼有條不紊!太陽和九大行星基本上位於同一平面上。所有的行星都環繞著太陽向同一方向運轉。除天王星以外,太陽和其它行星都自西向東白轉。人們一定想,這麼有條有理運行的太陽系,究竟怎樣產生的呢?兒個世紀以來,這個謎促使天文學家們作各種各樣的設想。







200年前,德國哲學家艾馬尼埃·康德提出了一種理論,後來,法國數學家拉伯拉斯對這種理論加以發展。這種理論認為,宇宙中起初並沒有太陽,而只有一團巨大的扁平狀的氣體雲,這氣體雲緩慢地自轉著。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物質向中心聚集,太陽開始形成。隨著向中心集結,氣體雲轉動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



最後雲轉動極快,離心力將外圈雲拋了出去,形成一圈分離的雲環。其它的雲環也這樣被拋了出來。在每個雲環裡,氣體聚集起來,形成行星。行星繼續沿著雲環軌道運行。這種理論解釋了行星的位置和運動,解釋了為什麼所有的行星都處於同一平面,環繞著太陽向同一方向運轉。在100多年的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這種理論是正確的。



以後,科學家們發現,太陽的自轉速度極慢。如果說太陽是由旋轉速度極快的雲聚集形成的,並向外拋出了構成九大行星的物質,那麼,太陽自轉的速度就應比現在快50倍。科學家們排除了太陽系是孤立形成的設想。50年以前,有兩位美國科學家:地質學家托馬斯·C,張伯倫和天文學家F·R·摩爾登,從另一個角度對此進行了研究。當時,從事這種研究的還有英國物理學家吉姆.讓。

他們認為,太陽系的各大行星產生於一次太空的“交通事故”。太陽同另外一顆從它旁邊通過的星幾乎相撞。這兩個天體的引力造成巨大的氣浪潮。在氣浪的作用下,太陽發生膨脹,並形成一條長長的物質帶。物質帶碎裂成幾段,在聚集過程中形成了行星。行星繞著太陽運轉的原動力是另一顆星的作用。但這種“氣浪論”也有不能自圓其說之處。從太陽拋出的物質是會爆炸的,並將散遍太空,因此不可能聚整合行星。



科學家們曾經研究過太陽、其它天體、宇宙中散佈著的細微塵埃和氣體薄霧。他們發現宇宙主要由氫和氦組成,然而,地球和其它行星上只有很少量的氫和氦。如果各行星是由太陽提供的物質構成的話,那麼,太陽所提供的氫和氦又上哪裡去了呢?德國物理學家C·F·馮·衛茲扎克對此提出了疑問。在這位德國物理學家的“塵雲說”中,他重新提出了雲自身旋轉的理論。太陽在中心部分形成了,其餘的雲就象一隻大輪子繼續環繞著太陽轉動。雲分成為寬廣的漩渦,這些漩渦繼續使漩渦氣體的密度增大。漩渦內,塵埃聚成團,成團的塵埃旋轉著,由小團粘合聚成大團,大團塵埃繼續互相摩擦並鑽合,最後,所有固體物質聚整合一整塊物體,變成了行星。行星的運轉,是最初漩渦轉動的繼續而已。我們可設想,在這一系列的聚合過程中,氫、氦和其它氣體分散到空間去了。

到目前為止,這是解釋太陽系形成最完善的理論。它闡明瞭行星的位置、運動以及行星的構成。科學家們繼續發現新的祕密,也許新的發現會有助於更好地弄清楚太陽系形成的原因。
               
           


via: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