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以為鑑!三天兩次強震日本怎麼扛的住?防災體系成熟及人民危機意識強是關鍵!



16日凌晨,日本九州發生7.3級地震,據日本媒體統計,已經造成至少15人死亡、逾千人受傷。而日本九州14日晚發生的6.5級地震已造成至少9人死亡、950多人受傷。

據日本氣象廳消息,本次日本九州地震震級為7.3級,震源深度約12公里。此次地震震中位於陸地,震級高、震源淺,但目前地震造成的遇難者人數相對較少。而近年在日本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中,人員傷亡相對也都比較輕微。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是怎麼做到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的?

【建築物抗震能力強】
據統計,地震災害中近90%的人員傷亡都與建築物倒塌破壞有關。提高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是保護民眾安全的最直接措施。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築基準法》和《建築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只有設計符合該法的建築才被允許建造。根據這部法律,建築材料都要經過官方認證,不合格的建材很難在市場上流通。


【地震監測體系完善】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儘管地震難以準確預報,但地震發生時,如果有完善的監測網絡發出警報,還是能為人們避險求生爭取寶貴時間。此外,沿海地區的地震可能引發海嘯,地震監測網絡的預警也有助於減少海嘯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

日本氣象廳在全國約2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全國約8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上千個監測站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網絡。一旦發生地震,有關部門立即分析由監測站傳來的數據,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規模,預測地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並由氣象廳迅速發佈緊急地震速報。


另外,日本氣象廳預先設定有可能發生海嘯的斷層,對海嘯的數值進行模擬演算,將演算結果作為海嘯預測數據庫進行積累。實際發生地震時,立即從數據庫中檢索與發生地震的位置和規模相對應的預測結果,迅速向沿海地區發出海嘯警報。

【防災減災體系成熟】
為儘量減少自然及人為災害造成的損失,日本先後製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災難救助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了發生災害後應採取的對策。
日本建立了一套救災物資的儲備和運輸體系,確保災民在災後能及時獲取必要的救急物資。首先,鼓勵每個家庭在家中儲備救災物資,存放能夠維持一家人三天到一週的飲用水和食品。其次,在各個自治體建立救災物資儲備中心或儲備點,儲備帳篷、被褥、發電機及燃料、手電和食品等應急物資,該地區一旦發生災情就可以及時就地發放,保證災民的生活必需。


日本全國各地設有的防災倉庫內儲存了各種防災物資。例如在東京六本木新城的防災倉庫裡,儲存了10萬人份的應急食品,有罐頭、自熱食品、瓶裝水等各種應急食品。此外還有垃圾袋、溼紙巾、安全帽、內衣、毛巾等日用品。這裡的飲用水、應急食品能保存3至5年。

【民眾防災意識強】
日本民眾的較強防災意識和和豐富的防災知識也在地震發生後的自救中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政府會向民眾分發地震防災手冊、傳授預防海嘯的知識、舉行防災訓練、熟悉避難路徑和避難屋所在地等。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是9級強震,由於防災意識的普及,災民們能夠有條不紊開展自救。

日本的地震教育做到了從娃娃抓起,一些小學經常舉行防震演習,教育孩子們一旦發生地震不要慌亂,要保護好頭部,從容有序躲避。社會上也時常開辦一些防災救災展覽和研討會。許多地方都有專門的地震防災中心,主要向居民尤其是中小學生普及地震相關常識,並由專業人員傳授正確的急救和自救方法。


2015年9月1日 ,日本東京的一所小學舉行地震演習時,學生們躲在桌子下面。
日本政府於1960年將每年9月1日定為防災日。各地在防災日前後經常舉行各種防災演習,以提高救援部門應急反應能力和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
日本主婦們長期從事家務活動,也積累了豐富的室內防震經驗。由於地震可能引發燃氣管道破裂甚至火災,因此一覺察到大地搖動她們就立即關閉廚房火源,打開可出逃的門窗。日本家庭通常會準備幾個「防災袋」,裡面有多種應急用品,包括食品、飲用水、藥品、手電筒、毛巾、口罩、繩索、口哨等。主婦們會定期檢查和更換這些應急用品,以防過期或失效。
在辦公室、商場、街道等其他場合,日本人也設計了不少避險和互救方式,比如牢記發生地震時避免停留在貨架或懸空物體附近,一些公共場所繪製有詳細的逃生路線圖等等。




這部分日本真的比我們做的好太多了,同樣身處地震帶台灣要好好學習



轉自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