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準不準?氣象觀測原來從那時開始!

撰文◎林和駿
 
每天起床出門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開窗戶測一測戶外的溫度,再決定一天的穿着厚薄:風很大要穿外套,下雨要帶傘穿雨鞋……我們每天做的這些小動作,就像氣象觀測員一樣,量測著生活周遭的氣溫、風速、雨量。
 
此外,24節氣詞藏有氣象觀測的歸納,臺灣原住民月令詞也藏有氣象觀測的經驗,但是預報天氣用的氣象觀測則需要客觀的儀器量測,以數字來表示各種氣象參數的大小。但你知道現代化氣象觀測的發展,歷經了怎麼樣的過程呢?
 
現代化氣象觀測起源
 
十四世紀的歐洲歷經黑死病及戰爭的紛擾後,文藝復興時代開啟了光明的大門,科學知識與工藝技術開始累積。
 
十六世紀,達文西製造出簡易溼度計、風速儀,伽利略發明了溫度計;十七世紀的笛卡爾及托里切利對氣壓計的普及也有所貢獻,而且人們很快就發現氣壓的高低與天氣的好壞有關係,因此把氣壓計當成晴雨計使用,氣壓低的時候預告天氣即將變差或是已經變差。
 
十七到十八世紀間,各種氣象儀器的演進更為精良,包括酒精及水銀溫度計等簡單而方便使用的觀測儀器問世;在同一時期,法國巴黎也開始了科學性的氣象儀器觀測。
 
工業革命後,電報的出現促使近代氣象觀測邁入新的一頁,十九世紀科學家利用氣象觀測網及電報即時傳送的特性,逐漸掌握更大尺度的氣象資料(由過去區域性轉為跨區域性),探尋各種氣壓配置和所伴隨的天氣現象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及預測天氣系統,現代化氣象科學與氣象觀測系統逐步建立。
 
至於臺灣,也在二十世紀氣象科學突飛猛進的洪流中參與了一角,發展出自己一百多年的氣象觀測史…… 【更多詳情請看《幼獅少年》2016年4月號〈氣象觀測的故事〉,以及《幼獅少年》官網、《幼獅少年》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幼獅購物網獨家送《修煉》一套三冊(定價1080元)!】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