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國第一女殺手!「血色玫瑰」背後竟然有這一大段故事




清末民初時期,西方的船艦利炮敲開了緊閉的國門,隨著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社會結構鬆弛,沿襲了數千年的專制制度被打破。在許多率先睜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的啟蒙之下,社會氛圍逐漸開始瀰漫起一股自由之風,猶如黎明前的第一道曙光。隨著許多西方社會觀唸的流入,女權主義,男女平權等先鋒思想也開始在中國大地萌芽。女性們開始在一片沉悶中發聲,走出閨房,掙脫傳統文化中的禮教約束投身各種社會運動。鄭毓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香港跑馬地有一條毓秀街,就是直接以鄭毓秀的名字命名的。要知道香港的大多數街道都是在殖民地時期以英國人的名字命名的,以華人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可謂寥寥。可想而知這位民國女傑定是一位非比尋常的人物。她是中國第一位女博士,鮮為人知的是她還是83版《射鵰英雄傳》中穆念慈的扮演者楊盼盼的外祖母。而她最廣為人知的頭銜卻是聽起來與這些身份有著巨大落差的「民國第一女殺手」。
鄭毓秀1891年3月20日出生在廣州府新安縣,其祖父是搞房地產的,其父親鄭文治是清末戶部的一員官吏。可謂是富裕家庭的千金大小姐,據說因其出生時啼哭之聲高昂嘹亮,其祖母便給其取名為「毓秀」。因其家書香門第,母親自小便教她讀書識字如何做一個大家閨秀。然而鄭毓秀天性反叛,對所謂婦道等儒家規訓嗤之以鼻。當時社會還普遍存在裹腳之風氣,家人怕她將來難找婆家,在她六七歲之時便要給她裹腳,無論家人軟磨硬泡、恩威並施,想盡辦法,鄭毓秀就是誓死不從。

十三歲的時候,鄭毓秀得知祖母在其年幼時曾為自己與廣東巡撫的少爺定下了一門姻親。這讓自主意識強烈的鄭毓秀大為不滿,年僅十三歲的她竟親自給男方寫了一封退婚信。次年,鄭毓秀進入天津的一所教會學校開始正式接受西方教育。1907年,鄭毓秀隨姐姐一同東渡扶桑。在日本留學期間結實了廖仲愷,受廖的影響接受了革命思想,隨後毅然加入了同盟會。



當時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暴力推翻滿清王朝的革命目標,聯合海內外各派革命黨組織成立了同盟會。從1905到1908年的三年間,同盟會一共發動過6次武裝起義,但都相繼失敗。一些革命意志不太堅定的同志開始動搖信心,懷疑孫中山的革命理念。與此同時,以梁啟超等人為首的保皇黨也藉機批評革命黨領袖:「徒騙人而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是距離革命家而已」。儼然把孫中山等人刻畫成了政治騙子。

為了挽回革命黨的形象,鞏固革命黨內部的人心,汪精衛等人提出了親自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的計劃,用實際行動證明同盟會領袖並非貪生怕死之輩。汪精衛抵達天津後,由鄭毓秀負責接頭。廖仲愷寫信給鄭毓秀,希望她利用富家小姐的身份掩護運輸炸彈,全力配合汪精衛等人的暗殺行動。當時的炸彈大量的都是用銀藥法等簡陋工藝製作而成的,極有可能在運輸過程中意外爆炸,所以說這項任務是具有很大危險性的。


汪精衛
當時的汪精衛還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壯志青年,可謂風華正茂時。在這段期間,倆人日夜共處,鄭毓秀對汪精衛頓生愛慕之情。然而,陳璧君的出現很快就讓這段曖昧的關係戛然而止。

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統治搖搖欲墜。然而清政府困獸猶鬥,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想藉此鎮壓革命黨。於是革命黨意圖刺殺袁世凱,畢竟相對而言暗殺是成本最低的一種達到目的的方式。做為同盟會骨乾的鄭毓秀被任命為此次行動的總指揮,她隨即組織了一個十二人的暗殺小組,準備在袁世凱上早朝的路上向其投放炸彈。在各組按預定計劃準備就緒的時候,鄭毓秀卻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刺殺行動,因為根據同盟會的最新情報顯示,阻擋南北議和的真正阻力來自良弼而非袁世凱。然而由於通訊落後,還沒等鄭毓秀把信息送出去,其他成員就已經按原計劃實施了暗殺行動。當時現場一片混亂,袁世凱的數名衛兵以及衛隊長被當場炸死,袁世凱本人卻幸運地逃過一劫。

客觀來講暗殺袁世凱並非最優選擇,甚至可以說是適得其反的損招。當時「南方」視袁世凱為反革命勢力,而以良弼為首的清廷宗社黨又指責他暗地裡與革命黨「眉目傳情」。鄭毓秀他們的刺殺行動反而幫了袁世凱一把,讓宗社黨不再懷疑袁世凱對清廷的忠心,對其放鬆了警惕。事後鄭毓秀才得知,同盟會的這個緊急情報其實是由袁世凱本人提供的。事實上袁世凱比誰都迫切希望溥儀下臺,借革命黨的力量除掉良弼等保皇黨的阻礙才是袁世凱的真正目的。這一步棋下得不可謂不老辣。



刺殺袁世凱雖然失敗了,但革命黨還是把改變目標之後的刺殺任務交給了鄭毓秀。良弼作為宗社黨的核心人物,是頑固的守舊派,堅決反對清帝退位。吸取教訓之後的鄭毓秀決定為了不打草驚蛇,僅派一人對良弼進行自殺式的人肉炸彈襲擊。而擔當此次任務的殺手正是鄭毓秀的姐姐鄭雪案正在熱戀中的情人彭家珍。此次暗殺行動的結果是彭家珍被當場炸死,良弼被炸成重傷,幾天後不治身亡。

刺殺袁世凱失敗後,鄭毓秀的行蹤也隨即暴露,袁世凱對其發出了追殺令。1914年,鄭毓秀被迫選擇了去法國留學,後來她獲得了巴黎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成了民國第一位女博士,並且加入了法國法律協會,是該學會的第一位中國成員。然而,真正讓其在巴黎名聲大噪的卻是傳說中的「玫瑰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代表參加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的「巴黎和會」,鄭毓秀因為精通英法雙語,被任命為代表團成員擔任翻譯工作。與此同時鄭毓秀還組織留學生,遊行請願,要求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協議上簽字。1919年6月27日晚上,300多名留法學生和華工包圍了中國首席代表陸徵祥的下榻地。鄭毓秀被推舉為代表與陸徵祥談判。而此時,陸徵祥已接到北京政府的示意,準備在和約上簽字。鄭毓秀急中生智,在花園裡折了一根玫瑰枝,藏在衣袖裡,頂住陸徵祥的後背,聲色俱厲地說:「你要簽字,我這支槍可不會放過你。」

這個故事有編造的成分,事實上當時北京方面迫於國內的反對壓力已然傾向拒絕在凡爾賽協議上簽字。然而這個故事已然很形象的體現了鄭毓秀的機敏形象。



1926年回國後的鄭毓秀與同學魏道明在上海法租界開設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同年與魏道明結為夫婦。她受理過的最著名的一起案例就是京劇大師梅蘭芳與孟小冬的離婚案,最終梅蘭芳給孟小冬4萬元做為離婚補償。



1942年,魏道明接替胡適擔任駐美大使。1947年,魏道明改任臺灣省主席,鄭毓秀隨夫奔赴臺北。1948年,陳誠取代魏道明任臺灣省主席,鄭毓秀夫婦移居美國。此時的中國大陸已然風雲變化,即將變天。已經逐漸遠離政治舞臺的鄭毓秀夫婦,前往巴西經商,但由於經營不善,鄭毓秀夫婦只在巴西逗留了數年就回到了美國。1959年12月16日鄭毓秀病逝於美國洛杉磯,終年68歲。一代女中豪傑,驟然辭世。只求不負年華,至於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評說。

轉載自: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