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基地‧復興商工 用五感再現楊英風

復興商工學生楊駿,是辭世近二十年的一代大師楊英風長孫。
因畢業展製作, 讓他將祖父楊英風的作品,透過巧思與同學一起發想包裝,再現於世 文/朱立群 你可曾聽過楊英風?可否見過他的《飛龍在天》、《鳳凰來儀》? 楊英風這位一九二六年出生的宜蘭子弟,早年從事版畫、漫畫等美術創作,之後以現代主義抽象造型及不鏽鋼材質雕塑享譽於世。一九七O年在日本大阪舉行 的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國際亮點,就是高七公尺、寬九公尺,由他創作的不鏽鋼雕塑《鳳凰來儀》。以《太極》、《人間》等系列作品馳名的雕塑家朱銘,是 他的弟子。 一九九七年,楊英風病逝於新竹,享年七十二歲。在他過世近二十年後的今天,因為一群復興商工美工科年輕小夥子的創意,世人或許很快就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位雕塑大師。 藝術世家  耳濡目染 楊駿,十七歲,小夥子團隊裡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楊英風的長孫。爺爺在他出生前一年過世,言談間,他總是敬稱楊英風為「楊大師」。生長在藝術世家, 楊駿從小喜歡畫畫、捏油土。他有一個大他六歲的姊姊,兩人先後進入復興商工就讀。姊姊念廣告設計,他則在進入美工科後,對雕塑、建築等立體藝術特別感興 趣。 為了完成在校三年最重要的畢業製作,他提案並帶領另外七名同學,進行「楊英風文創」專題。他們試圖挪用楊英風作品本身的元素,做出模型,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改造楊英風美術館,並開發周邊文創產品,將楊英風留給世人的文化資產加以活化。 位在臺北市重慶南路與南海路交叉口旁的楊英風美術館,是楊駿與楊英風作品最早的連結。楊駿的雕刻家父親楊奉琛去年過世後,由母親王維妮接任館長。這 座至今營運二十四年的美術館,招牌已被枝葉茂盛的路樹所掩蔽,匆匆行經的人車,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楊駿不諱言,目前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可能不清楚楊英風 是誰;美術館必須吸引年輕人前來認識楊英風及其作品,在此之前,先得整修室內展場,換上富有時代感的面貌。 楊駿深感榮幸,學以致用的第一個專案,就是把楊大師的作品加以「文創化」,應用在自家美術館的建築空間裡,以及轉化為文創傢具及各式周邊創意產品。 同組八位同學各有分工,有的人負責楊英風美術館空間的結構量測,再以電腦繪圖轉成....圖像;有的人針對楊英風的作品,透過設計手法,進行創意開發。 在楊英風的各式創作裡,團隊成員選定數個代表性的系列作品,例如,龍鳳系列的《飛龍在天》,鳳凰系列的《鳳凰來儀》、版畫系列的《力田》、虛實系列的《昇華》、書法系列的《喋喋不休》、山水系列的《太魯閣峽谷》、宇宙系列的《宇宙與生活》等,加以轉化。 將經典轉化成文創價值 但,所謂的轉化,並不是把楊英風的作品縮小比例後加以運用,而是針對作品的形貌與材質特色,將之抽離出可做文創加值的設計元素,用於空間布置與傢具設計。 以《飛龍在天》為例,這個作品本是楊英風為一九九..年臺灣燈會打造的主燈,以不鏽 鋼管為骨架,造型是一條長三十一公尺半、昂首而立的巨龍。楊駿表示,龍鳳系列的雕塑帶有極簡的曲線與曲面,象徵「龍鳳無形」,省去了利爪尖喙等外在複雜的 造型。在「楊英風文創」裡,這個系列的曲線元素,經過扭曲與層疊,會用來裝飾楊英風美術館地下室的天花板,取代原本管線雜亂的壁面。又如宇宙系列的《大宇 宙》、《宇宙與生活》雕塑的幾何圖形元素,會用於窗戶的裝飾。 在產品設計方面,更見楊英風文創的巧思。以《飛龍在天》為例,楊駿把它設計成一張不鏽鋼材質的高背椅,椅背部分是簡化後的飛龍昂首造型。又如版畫系列的《力田》,團隊將畫作裡的水牛圖像加以簡化,凸顯出牛角與牛身的線條,並利用此元素做成掛衣架。 此外,楊駿團隊也做出楊英風作品造型的巧克力。可以說,楊英風文創的設計理念,就是把楊英風作品傳達給世人的印象,化為一種..........、一種「風」或一種「流」,體現在生活裡,成為生活美學。 站在大師肩上創作 因此,在復興商工美工科主任陳效宗看來,「楊英風文創」的精神, 比跟「市場」、「產業」畫上等號的文創,更深刻、更有內涵,「重現楊英風的大師風範,把他的作品轉化、呈現,也是一種文化的延伸跟延續。」 陳效宗也認為,或許真的是「大師已遠」,即便楊駿是楊英風的孫子,整組團隊也沒有把楊英風及其作品,當成偉大、不可親近的對象。 「年輕世代很直接」,陳效宗說,他們會把生活跟楊英風直接做連結,例如透過吃一顆以楊英風作品為造型的巧克力,來品味欣賞這個巧克力的包裝,或體驗以《飛龍在天》為創作意念,製作成不鏽鋼椅的冰涼感,實際用五感去體會楊英風及其作品的肌理與質感。 即使你沒聽過楊英風、沒見過他的《飛龍在天》、《鳳凰來儀》,但因為楊駿及這幾位復興商工的小夥子,你有機會藉由五感體驗,認識人們還不知道的楊英風及作品。 點此閱讀更多《青春共和國》文章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