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釣友講解不同的水庫釣魚攻略
網友A:根據魚的不同習性選擇釣點。釣鯽魚可選擇水下泥底或有草的地方做釣點(這樣的區域主要在水庫的淺灘處)。釣鯉魚可選擇水下淤泥處與亂石交界處。釣黃顙、鯰魚要在雨天、悶熱天氣或氣壓低無日照的陰天出釣,選擇有石縫洞穴或水下髒亂的環境做釣點(這樣的區域主要在水庫的大壩處)。除了根據習性擇點外,釣友還需兼顧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釣點。
網友B:根據魚類趨溫的習性選擇釣點。大多數魚類都是溫水性魚類,它們的適宜溫度在5~28℃。水溫一旦低於或高於魚類的適宜溫度就會對魚產生很大的影響。水溫是魚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一旦水體中某一處溫度不能滿足魚的需要時,魚就會游向溫度適宜的地方。如果水中溫度出現較大變化,可能會導致魚食性的改變。如底層魚浮至水上層,中層魚浮至水表,這都是溫度對魚的直接影響造成的結果。在油菜花黃的季節里,我們要釣雨霧天,原因是沒有日照的天氣溫差小,魚不容易浮頭,比正常有日照的天氣好釣。水庫亦是如此,只要抓住魚類趨溫的習性,就能較容易找到魚的藏身之處。釣點多選擇在農家生活碼頭、老釣點、漲水時被淹沒的田地,選擇這些地方做釣點能有效提高魚獲。
網友C:魚對氧氣的依賴程度和人類一樣,因此選擇釣點應考慮魚類對溶氧的需求。宜選擇溶氧豐富的地方,如水庫的河灣、進水口兩側、風能作用到的地帶和有流水的環境。常言道「風動,水動,魚也動」,風不動,水不動,溶氧量低則魚無食慾,魚當然不動。因此不要選擇浮游生物過多(浮游生物消耗溶解氧)、背風且溶解氧含量少的地方作釣點,要選擇風力能夠掀起波浪的地方,有風時選擇離大壩處10米的位置(這樣即使波浪將窩餌帶走,洄流也會將窩餌帶回釣點)。在無風的天氣,要選擇水深2~3米環境。
網友D:釣點選擇的不同,還與對象魚、季節有關。按照一年四季的規律,冬夏兩季大魚會在深水,小魚會到淺灘,初春時魚類大部分時間都會在淺灘覓食棲息。原因是春季淺水區域升溫快,浮游生物繁殖快,魚在淺灘不僅擁有所需的溫度,還能獲得所需的食物。同時魚類的生殖習性也使其春季必然在淺水處活動,因為產出的魚卵需要障礙物著床,需要陽光和較高的溫度才能發育。當然大魚也會因溫度的原因和自身的習性厭強光、趨弱光,尋找水體較深處藏身。季節對魚的影響不僅是習性會暫時發生變化,就連食性也會發生改變,如夏季的魚溫度高時對葷餌興趣不大且覓食的積極性差,但對米飯粒、玉米、小麥、菜籽餅等糧食類餌有著濃厚的興趣。
網友E:水庫釣魚的做窩方式因釣法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當天做窩當天釣,晚上收竿走人;另外一種是做重窩、大窩,守釣兩三天。前一種做窩時可用少量的餌(主要是麥麩、玉米、菜籽餅、小麥、黃豆、大米和少量的商品餌混合物),直接用手捏大團誘餌拋投的做窩方式。后一種方式量大容易形成大窩,便於誘來更多的大魚,但拋投的範圍要集中,否則誘餌會將魚誘散。做窩需要多少餌才合適?這需要根據所釣水域的環境、魚體的大小和密度來決定。水域面積小、魚的密度大,餌可以少一些;面積大、魚的密度小,餌可以適當多一些。
(湖北十堰):我本人喜歡釣大魚,在水庫釣魚都會選擇水庫的背陰處、網箱旁邊,因為魚喜歡躲藏在樹的陰影里,光線充足透明度高的位置是不留魚的,原因是魚的本能反應。生活在自然水域的魚,出於本能的需要,它也要躲藏在安靜冷清的環境中,在網箱邊魚有食物可食,環境安靜,當然人跡罕至的深水也是大魚的藏身之處。做窩時用發酵的糟食加煮熟的小麥、土豆、玉米等大顆粒的餌,做重窩時使小魚無法吞咽,只有在保證窩點內始終有餌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把行動遲緩的大魚誘來。我在十堰市官山水庫釣魚,做窩直接用一個纖維編織袋,在口袋裝入石頭、小麥、土豆、麥麩、菜籽餅、黃豆、砸碎的螺螄等餌,然後將口袋紮緊,用銳器在編織袋上戳五六個直徑1~2厘米的洞,用船把餌沉到水中誘魚,並在水面上設明顯標誌,在標誌物旁邊拋一些餌引路,每一次釣魚效果都十分理想。每次釣上2~3天,在釣的過程中,發現窩裡沒魚,可適當地再補一些餌。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