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首顆微重力實驗衛星將發射 不需要整流罩

實踐十號衛星。 大 中 小 大陸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2月24日凌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今(2016)年4月的發射任務進行最後的備戰。實踐十號衛星是開展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科學實驗衛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抓總研製。根據愛航天網報導,按照計劃,『實踐十號』將在軌道上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在短短15天的太空飛行中,完成涉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文件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等六大領域的19項實驗。之後,衛星再把實驗樣品帶回地球,為微重力環境及複雜輻射環境中物質運動規律的研究提供依據。簡言之,『實踐十號』就是太空中臨時搭建的一個實驗室。要把這樣一個精密的實驗室長途運輸送往發射場,整個過程都需要控制溫度和濕度,並保證平穩和安全。工作人員一絲不苟地進行裝箱前的準備,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號衛星副總設計師李春華介紹,實踐十號衛星研製成功,將為大陸開發出一個專門用於微重力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實驗平台,使我們國家的空間微重力研究有了新的技術手段。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嘗試透過各種方式營造微重力環境開展研究,比如『拋物線飛機』、『探空火箭』等實驗平台可以提供幾分鐘甚至更短的微重力環境,但想要進行更長時間的研究,就必須運用實踐十號這樣的科學實驗衛星。和普通衛星不同,『實踐十號』還是一顆返回式衛星,它獨有的返回艙將在完成實驗任務後回到地面。正是透過這種方式,它才能將太空中的實驗成果帶回地面。目前大陸的衛星返回技術相對成熟,至今成功發射並回收的衛星已經達到24顆。但因為要進行獨特的微重力實驗,作為大陸將要發射的第25顆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相比以往的返回式衛星,進行了大量的適應性創新設計。李春華說:『這顆衛星的形狀跟其他衛星相比是非常獨特的,主要是在發射過程中不需要整流罩,衛星的星體就承擔了整流罩的作用。另外,由於飛行時間短,衛星主要採用的是化學電池,而沒有採用大家常見的太陽能帆板這樣的供電方式,所以大家看到的這個形狀就類似於「彈頭」。』在這顆衛星的研製過程中,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要解決多實驗載荷在太空協同工作且互不影響的問題。特別是生命科學專案對整個實驗過程中的溫度要求非常高,因此科研人員對衛星的發射階段、在軌運行階段和返回階段的溫度都進行了嚴格控制。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