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清代註定單身的「剩女」不是人!不僅被人唾棄、還有家歸不得!沒想到死的時候...居然連父母都....看了都想幫她們掉眼淚了!

不知您是否聽過不婚、獨立生活的自梳女?源自於清朝後期的自梳女,擁有獨特的歷史進程,她們與時代的發展具備密切的關聯性。

自梳女,又稱媽姐(馬姐)或姑婆,死後稱凈女,是古代中國女性文化的一種。

自梳女就是一輩子沒嫁人的女人,因要把髮辮盤在頭上梳成髻子以作標誌,因而得名,又稱「梳起」。自梳女產生於清朝後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特殊群體。
 據《順德縣誌》記載: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收入可觀,經濟獨立。她們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縛,情願終身不嫁,於是便產生了「自梳女」。自梳女不用依靠別人,可以自立,還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成本,同時又不需擔心婚姻會束縛她們的自由,或是婚後生活會影響到個人前途。當時沒有「自梳」的女性是不能外出打工的。「自梳女」們經常聚在一起居住,稱「姑婆屋」,她們在生活上互相扶持,親如一家。過去「自梳」需要有特定儀式。先由族人擇吉日,請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祖,然後舉行「梳髻」儀式。自梳女將自己的辮子挽成髮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儀式既悲壯又喜悅。儀式當日,還要擺上幾桌酒席,請親朋聚會,以示公眾。按照舊俗,自梳女自梳之後,便標誌著女性要自立。她們可以走出深閨,外出耕作、經商或打工。但她們不能被安葬在娘家,即便是死後,也只能由生前的好姐妹們前往祭奠。因此,「自梳女」的晚景十分悽慘,死了不準其父母收屍葬殮,由其他自梳女們用草蓆與門板草草挖坑埋葬了事。如村中無自梳女幫助殮埋,便拋入河湧中隨水流去。沙頭村的自梳女在廣東省佛山市均安鎮沙頭村內,就有一個被稱為「自梳女」的群體,她們將頭髮梳起,以示終身不嫁。曾經,她們遠赴南洋打工掙錢,被稱為「媽姐」或「姑婆」。如今,這些無兒無女的老婦的晚年生活,備受關注。據九十歲的姑婆黃月蓉,於今年三月受訪時表示,1941年,她和村裡的幾個女孩決定到南洋打工。那時候,家裡很窮,在新加坡每個月至少可以掙一百坡幣。按照當時的匯率,摺合國內六百元,這是一筆很豐厚的薪資。不過,媽姐只有富裕些的人家才請得起,媽姐負責帶孩子、做飯,整天都忙著呢。

不過,為什麼想要「自梳」?黃月蓉表示:「媽姐的薪水比普通女傭高不少,她們平時的外出,都有司機開車陪同,很少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人。除此之外,成家不會被聘用,也使得媽姐們不願嫁人。錯過了成家的最好年齡,慢慢地也就不再想。就這樣,她和要好的姊妹們相約,決定終身不嫁,並先後『自梳』。」黃月蓉又表示:「一般都五六十歲才自梳,她自己則是六十歲才自梳的,沒有舉行太過特別的儀式。自己買了一隻雞,一把尺和一把剪刀,靜對神靈,默默發誓,終身不嫁,這就算是完成自梳了。有一些更講究一點的,她們還會花錢請師傅,更為隆重地見證自梳的那一刻。」自梳女,雖然死後不能入自家牌位,最後死的時候也僅由姊妹們收屍,但我們也可以把她們看成是一種現代女性的代表。她們靠自己養活自己,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找到了自己的容身之處。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
新奇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