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國父遺像提案蔡英文踩煞車 避免政治爭議再現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右)24日在黨中央,以黨主席身分主持中常會。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105年2月24日 大 中 小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24日以黨主席身分在中常會採煞車,裁示對於政治敏感度高或重大政策的議題,應透過黨團會議或內部政策機制,讓更多人一起討論,等於是打臉黨籍立委高志鵬的「廢國父遺像提案」。回顧扁政府執政時期,也曾因為大搞「去中國化」正名運動,除了引發政治爭論外,更因為浪費社會資源,引起輿論批評。2000年民進黨首度執政後,將泛綠人士與旅居外國的台灣人所倡議的「去中國化」運動加以實踐,並於2006至2008年間到達高峰。泛綠「正名運動」的重點一方面在區別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民進黨政府民意支持度直直落,為了鞏固深綠選民選票,不得不透過「去中國化」正名運動。陳水扁政府「去中國化」正名運動包括在中華民國護照封面加註台灣英文「TAIWAN」、修改教科書內容、國營事業與公共設施改名等。其中國營事業與公共設施改名,將中國或中華改名為台灣,引發諸多爭議。例如,中華郵政更名為「台灣郵政」,但郵局更名涉及修法,當時立法院內泛藍立委居半數,所以未能通過,2008年國民黨奪回執政後,又改回中華郵政,中華郵政更名共花費逾10億。正名運動另一波檢討對象為掛著「中正」的公共設施,包括中正國際機場(後來改名桃園國際機場)與中正紀念堂,2007年3月2日教育部片面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將「大中至正」廣場更名為「自由廣場」。對於獨派人士而言,蔣中正屠殺台灣人、遏制民主發展,必將除之而後快,但是卻因此引發泛藍反彈。直到馬政府上台後又將中正紀念堂更名回去,不過這一來一往的改名運動,又花費納稅人百萬元。高志鵬提案廢除國父遺像,不只在國內引發泛藍反彈,中國大陸國台辦更批評民進黨人士的這一舉動,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海外僑界部分僑胞也對於高志鵬的提案感到失望。有了扁政府的前車之鑑,為了避免再度引發政治爭議、輿論批評浪費公帑,蔡英文不得不對黨籍立委片面、未經深思熟慮的提案採煞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