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 /大陸南北分界線 長江還是淮河?

中國南北分界線,長江還是淮河? 大 中 小 1141年,纏鬥了百年的宋金達成紹興和議,議定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雙方統治區域的分界線,彼此偃旗息鼓,與民生息。根據看歷史報導,這條邊界線維繫了百年不墜,直至蒙元滅金,一統河山,才消弭於無形。有趣的是,此邊界線又恰與大陸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大致重合,也與南船北馬、南米北麵的人文經濟區劃線差相彷彿。然而對於大陸南北分界線,乃至南與北的概念,人們依然沒有在文化心理,歷史意向和精確現實之間達成一致。失長江者失天下更願意以長江而非淮河來劃分南北,是大陸人的心理深受文化歷史圖景影響的一個明證。南方自古就是存在著的,然而相對於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河漢和河洛地區的主流文明區,它長期缺乏一種文化上的表達,雖然有屈原這樣的楚文化的天才。從東漢末年開始的為躲避戰亂而進行的大規模南遷,開始將南方密集地納入主流文明的文史圖景中,作為南方核心的江南的概念也開始生成並不斷被固化。從東晉的謝靈運唐宋的杜牧、柳永,再到南明的侯方域,一代代的江南士大夫們遊山玩水,歌詠吟唱,把南方的精緻繁華與風流蘊藉表達到了極致。而北望長安,壯懷激烈,冀圖收復中原,則成為江南精英們樂此不疲的感時懷古題材。與此同時,無論是三國大戰之赤壁火燒連營,還是符堅的投鞭斷流,祖逖的中流擊水,辛棄疾的北固山懷古,乃至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都一再強化了長江保南阻北的符號意義——劃江而治是解決南北紛爭的暫行性格局。因而,長江的得失總是被視為打破平衡的關鍵。南下者,一旦攻破長江,則東南半壁江山唾手可得;北伐者,一旦過江,便呈直搗黃龍之勢。
吳冠中畫筆下的江南水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