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元宵/元宵節由來、習俗報你知
▲ 台灣元宵節以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為主軸,透過這些活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圖/維基百科) 大 中 小 一般史學家普遍認為元宵節源自距今二千多西漢文帝時期,而元宵節的由來說法相當多種,一種說法是剿滅「諸呂之亂」的日期恰巧為正月十五日,漢文帝因此訂定此日為元宵節;另有一種說法則是東漢明帝篤信佛教,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燃燈表佛」而後由皇宮逐漸流傳至民間,規模也日益盛大。元宵節的活動豐富且充滿趣味性;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為傳統漢人文化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元宵節從漢朝流傳至今逐漸擴展到中國鄰近的亞洲區域,發展出各式各樣不同型式的元宵節;而在台灣比較常見的莫過於是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等類型的活動,以下為讀者一一介紹台灣元宵節相關活動內容。
賞花燈東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燃燈表佛」是為元宵節賞花燈最早起源;而在唐朝時期元宵掛燈發展到極致,從世家大族乃至庶民階級皆在元宵掛燈,並透過當時皇族的推廣下,在中唐後成為全民性的活動。宋、明二代的元宵節則是以民間做為主軸,燈會、燈節時間比過去更長,且燈藝也比過去更為華麗、精緻、細膩;而在滿人入關後,雖皇族不再舉辦燈會,民間仍未失去此特色,並且開始有了「迎燈排」儀式,有類似舞龍的「龍燈」,包含弄獅、武術等民間習俗。
▲2016台北燈會主燈「福祿猴」。(圖/Nownews)
猜燈謎元宵節最有趣的就絕對為猜燈謎即莫屬,猜燈謎是一個可以由多人共同參與的遊戲,猜燈謎同時也結合了賞花燈,將燈謎以詩詞型式寫在燈籠上,揭開謎底的人將可獲得獎勵;但隨時代演變,謎語有時不一定會寫在燈籠上。
吃元宵吃「元宵」源起於宋代,最早「元宵」這種新奇的食物名「浮元子」,經商之人也把它稱做「元寶」。我們現代人所吃的湯圓就是過去的「元宵」,湯圓以糯米粉包成圓形,內餡則可甜可鹹,放入芝麻、花生粉、棗泥、碎絞肉等,使口味層次更加豐富,而湯圓則也可用蒸、水煮、炸等方式呈現,象徵團圓美滿之意。
▲台灣湯圓種類繁多,冬至時期人們普遍都吃「小湯圓」,元宵節則是吃「大湯圓」;而「大湯圓」內以芝麻的餡料為最多人喜愛的種類之一。(圖/維基百科)
漢人文化中的「情人節」元宵節為中國古代漢人社會中的重要節日,在保守的封建社會中,女性是無法自由出外活動,惟獨重要節日女性才可自由外出遊玩,元宵節恰巧成為男女之間聯誼的好時光,未婚男女藉由賞花燈物色自己欣賞的對象。而在台灣也有「偷挽菜,嫁好婿」的習俗,相傳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偷摘蔥或是菜將會嫁給好丈夫。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