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雄師德軍所向披靡 卻每每在這個國度屢戰屢敗 只能在西方稱霸?(25P)
據德國N-TV電視臺網站2015年11月28日報道,德國政府計劃派遣聯邦國防軍去敘利亞執行任務。也就是說,德國軍方現在必須關注一個此前幾乎一無所知的陌生國度。但在歷史上,從埃及、伊朗直到印度的中近東地區,卻一再激發起歷代德國戰略家的想象力。不過,這些人的遭遇也類似,那就是他們天馬行空的計劃迅速破滅,並往往以災難收場。
德國人第一次向敘利亞方向用兵始於1188年。當時,綽號巴巴羅薩(紅鬍子)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不顧年事已高,打算通過重佔耶路撒冷來給自己的戎馬生涯寫下完美的結語。
腓特烈一世率軍經陸路前往巴勒斯坦。但大軍尚未抵達通向敘利亞的托羅斯山口,腓特烈一世便於1190年在格克蘇河洗澡時溺水身亡。圖為描繪這一事件的畫作。
近40年後,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繞開敘利亞,用船把大軍運到了聖地。腓特烈二世與蘇丹展開談判,最終促成耶路撒冷向基督教朝聖者開放。圖為腓特烈二世畫像。
腓特烈二世雖然取得了十字軍東征史上最輝煌的成就之一,但不久後卻敗給了家鄉的對手。教皇格里高裡九世對這位新耶路撒冷國王下達絕罰令,開除了他的教籍。
此後,德意志統治者迴避東方事務長達500多年。進入19世紀後,從高加索到印度,歐洲列強展開了對東方的激烈爭奪,並最終演變為1853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此役,英法聯手土耳其擊敗了沙俄。
這裡面原本沒德國什麼事,但在1900年,德皇威廉二世提出的巴格達鐵路修建計劃卻瞬間捅了馬蜂窩。圖為當時西方列強分別提出的3條歐洲-中東鐵路修建路線示意圖。
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打算通過這條鐵路在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間建立一條戰略通道。該計劃雖博得土耳其對德國的好感,但也促使其他列強暫時擱置競爭,轉而聯手對付德國這個後起之秀。
結果在1914年,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同由德國、奧匈和土耳其組成的同盟國爆發全面戰爭,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期間,大批德軍在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與土耳其人並肩作戰。土耳其軍隊和參謀部一度都由德國軍官指揮。圖為描繪一戰宣傳海報(當時意大利還屬於同盟國陣營)。
德土聯軍曾一度取勝,但未能實現攻取蘇伊士運河的目標,最終在1918年放棄抵抗。圖為一戰期間耶路撒冷街頭的德軍部隊。
英國人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即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成功說服阿拉伯部落聯合,用沙漠游擊戰對付土耳其軍隊,給德土聯軍造成很大麻煩。勞倫斯此舉開創了現代中東大規模游擊戰的先河,事實證明,直到今天,游擊戰仍是該地區弱小一方對付強大正規軍的法寶。
同樣在1918年,西線德軍已無力進攻之際,東線德軍卻在烏克蘭發起了一場堪稱異想天開的行動。在新生的蘇俄退出一戰後,德軍仍沒有停止東線的軍事行動。他們突入克里米亞半島,然後又從那裡向格魯吉亞進兵。圖為德軍官兵(居於左側)與克里米亞半島的韃靼人交談。
圖為當時行進在格魯吉亞境內的德軍。
1918年初秋,同盟國在西線和南線的部隊已然崩潰,但在高加索地區,德軍卻高歌猛進——約2萬德軍正準備向巴庫油田發動進攻。
但這還不是計劃的全部。當時的德國陸軍總參謀部處長埃裡希·馮·魯登道夫向德軍高加索遠征軍的指揮官下達密令,要求他準備好向伊朗進兵。圖為魯登道夫畫像。
按計劃,德軍攻佔伊朗後,接下來的目標將是阿富汗和英屬印度。為了表明這絕非癡人說夢,這支德軍部隊還配發了熱帶裝備。圖為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街頭的德軍部隊。
然而,隨著魯登道夫下令在1918年9月30日停火,這個美夢也破碎了。圖為當時在第比利斯附近山頂架設儀器的德國軍人。
整整22年後,德軍再次向東方挺進。在希特勒的盟友意大利在北非慘敗後,隆美爾率領非洲軍團奔赴利比亞。
隆美爾的遠期目標也是印度,只不過這次要取道埃及和大英帝國的命脈——蘇伊士運河。但他在1942年止步於距離亞歷山大港約100公里的地方,不得不撤退。
與此同時,納粹政權還曾試圖從殖民地入手對付英國。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賽尼和印度自由鬥士蘇巴什·錢德拉·鮑斯都是其拉攏對象。但德國的這套東方政策也以失敗告終。圖為當時效力於納粹德國的印度裔士兵。
而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在1942年夏下達的另一條命令表明,他們徹底忘記了1918年無疾而終的“高加索行動”。德軍裝甲部隊的前鋒在蘇聯南部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國領導人當時對最終獲勝深信不疑,以至於準備讓8個裝甲師改塗沙漠迷彩,以便在佔領巴庫油田後繼續向伊朗、印度進軍。
但只過了幾個月,高加索就再也沒有需要改換迷彩樣式的德軍坦克了,德國非洲軍團的殘餘部隊也在突尼斯繳械投降。圖為二戰期間在高加索地區作戰的德軍山地步兵。
總之,過去的1000年裡,德國軍人在東方就從沒走過運。
轉貼自 網易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