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扮男裝為何不會被識破?不是古人太笨原來是...
古人為何從來不懷疑有人女扮男裝呢?(圖/野史祕聞)
在古裝劇中,常會有一些女扮男裝的鏡頭,在觀眾看來,明明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女扮男裝,但劇中人們往往默認對方就是男性,也不會懷疑。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女扮男裝真的看不出來嗎?其實女扮男裝在古代確有其事,而且在唐朝最為盛行。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寵妃妹喜,又作末喜、末嬉。《晉書·五行志》說:「末喜冠男子之冠。」明確說明末喜戴男人的官帽。服飾通常是區別人物性別身份的標誌,男女生理不同,因而在服飾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著裝又是一種社會秩序,表明權力與身份的地位,不同地位之間不可以逾越,否則就要受到處罰。正所謂「男女授受不親」,同時在服裝上規定「男女不通衣裳」。基於這樣的思想,男女的衣服必須分開,不可摻雜,否則就要受到譴責,穿異性的服裝就會被稱為「服妖」。禮教的盛行,更是將這一思想大範圍推廣,乃至延續2000多年,即便是女性地位非常高的唐代高宗李治時期,太平公主因穿男子衣服而被認為「服妖」,可見「服妖」是一件非常嚴重的政治問題。
古人思維裡根本沒有女扮男裝這種事。(圖/私家歷史)
古代男性思維中沒有女子著男裝意識,首先因為某些時期等級制度太森嚴了,大家潛意識裡面都認為不會有人女扮男裝,甚至根本就想不到這種情況會發生。所以,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能看穿女扮男裝的人,他所具有的創造性思維應當不亞於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就拿唐代來說,因為女性的服裝主要是:衫、襖、裙、半臂等形式;男性的服裝主要是袍和衫。因此當唐人看到一個身著長袍的人站在面前的時候,第一個想法絕對不會是去想他穿上女裝的樣子,而是直接認為他是男人。男子束髮與女子盤髮方式是不同的,女子髮型多樣,為了追求美感迎合男性審美,所以都是先盤髮再用簪子固定,因此將簪子抽出來的時候,頭髮就會自動散落開。男子束髮的方式不是這樣,先在頭頂束一個小圈,然後在小圈裡面插入髮簪並拉緊,然後將餘發繞著盤起來。這樣的束髮方式比起女子的盤髮方式更牢靠,即便是拔掉簪子,不用手拆,頭髮也是不會散落的。所以,將帽子打掉或者不小心弄掉髮簪,從而頭髮散開被發現是女扮男裝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頭髮散開就像女人(當然個別也有這個因素),而是因為男子束髮的方式決定的。即便是帽子掉落或者拔去簪子,不去用手拆,頭髮是不會散開的,而頭髮如果散開了,那一定是因為束髮的方式不對。所以,那些沒有做好束髮功課就女扮男裝,想當然地將束髮理解為盤頭的姑娘,自然會在帽子或者簪子掉落的時候被人識破。「梁山伯與祝英台」、「花木蘭替父從軍」是中國流傳最廣的2則女扮男裝的故事,難辨真假,共同點兩者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故事。魏晉南北朝的社會風尚是怎樣的?男人們臉上塗著厚厚的粉,有些男人甚至比女人更漂亮。魏晉南北朝時期軍營裡有過抓壯丁抓錯將錯就錯的女兵,也有過貴族女子扮男裝讀書的事情。【本篇文章非正式學術論文,如有不同史實觀點,歡迎留言指正】
文章來源:野史祕聞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