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之實相

金剛經之實相
前言
修習佛學有一個觀念需要辨明,那就是“色”與“空”的關係。沒有空則應無色可以存在,也就是說沒有“無”就沒有“有”存在的空間。所以說如同陰陽有無是相生的,色空也是相生的,我們可以將色的概念等同於有的概念,把空的概念等同於無的概念,當我們在探討這些概念時,所產生的看法,就叫做“見”,而這些概念本身的存在就是“相”,因此說色相、法相(色的綜合稱謂或色與空相互辯證發展之現象之總稱和總攝)及空相是一種客觀存在之意,而空見、法見及色見就是一種主觀認知的觀念。在哲學上,前者“相”可以稱為知識論的一種,後者“見”可以看作是認識論的一種,一個是客觀的存在,一個是主觀的認知取捨過程。因此大寶積經卷112說:“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依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在這裡,佛強調不能於各種相中陷入空見(即虛無主義之謂),然而何者為色、空、法之實相?試以金剛經闡明之。
一、無所住心
菩薩行者(即修行佛道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無所住就是無差別相分別心,有差別相分別心就有我、人、壽者相之一己著見。如此,於瑜伽師地論而言便是有餘(尚有不足需再修習精進),無法進入十七地(佛的境界),故菩薩於佛道應去色、相、法而降伏其心,乃至於無所去,然實有去,但因清淨心故得(以空觀色)去之實相。所謂無所住心就是求佛境界行佛道之法門,這是金剛經之實相之一。
菩薩能自行六波羅蜜,布施、忍辱、持戒尤重無色、相、法之執著,一旦於色、相、法而生差別便不能得布施、忍辱、持戒之實相功德,也就是說不能真正得到這三個波羅蜜的修行功德和境界或品位,故佛咐囑諸菩薩特別要注意行六波羅蜜時不能執著於色、相、法,如果能夠不執著於色、相、法而行六波羅蜜,其福德無量無邊。故說菩薩不住法布施。
除於法無住之外,修行佛道者於見佛身與否亦不能執著,亦應該於此不住心。故金剛經云,“不能以身相見如來”,“不能以音聲求我”,但不是說你不能稱頌佛名或不能向佛訴說心事如同像上帝禱告一樣,菩薩尚且聞聲救苦,更何況是佛。這裡所說的不能以身色音聲求我是指末法時代假借佛之身色、假借佛說來顛倒大乘(大乘者:眾生苦之解脫)、曲解佛法、以所謂供養和莊嚴佛土來遂行私利之意,只要是從私利出發假借佛名都是人行邪道。不僅那遂行私利之人不能見如來,那些跟隨只知物質供養功德者恐怕也難得見如來。無所住就是於相無所著見的意思,無所著見就是不執著的意思,不執著的意思就是在“有”的“色相”當中放入“無”的“空相”的因素,又因所謂的菩薩知道要行六個波羅蜜修行法門,知道要得到這些法門修行的功德必須不執著於法相(我的概念、你的概念、他們的概念、生老病死壽命長短的概念、富貴榮華貧賤淒苦的概念,通稱差別相、分別心的概念)必須明了觀空作義(於色、法、相中觀出空相於空相中卻不著空見),必須以清淨心的無為法駕馭實色法中的有為法,這就是所謂的無所住而生其心。
二、觀空作義
楞嚴經上述說了諸菩薩修行之法門多式多樣,這些法門於修行上而言,其實都是有為法,都是為了得到修行佛道的境界而行之法,但有為法不但存在差別而且有所高下。因此有為法的修行必須提高到無為法的境界(以無為無著見之觀而行有為之法)以化減差別,所以一切賢聖之修行或稱菩薩之修行,不但因有為法(其自身修行法門)而有差別,其修行之成果和品位更因為能否將有為法提高到無為法的境界而產生境界上的差別。在這裡,無為法就是無所住而行之法也就是無我、人、眾生、壽者相(這裡所稱之“相”即指“著見之相”)之差別所行之法,也就是得以照見色受想行識不能執著而行之法。菩薩若能以無為法內化有為法便得修行之實相。
一切有為法是實在之相,受生滅法之管控,有起有落、有生有死,常不能為人的意志所轉移,同時這種有為法的起落生滅相對於整個宇宙的生命而言,各種事物的起落生滅的時程相對來說極為短促,故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然這是相對而言,即使如化生有近人類一日夜的生命,何況人類有近百年的生命,也就是說金剛經說生命的短促不等於是視生命為虛無,而是要珍惜時光,不是要我們以虛無主義的眼光來看待生命及其萬事萬物,而是要我們需懂得“觀空作義”,了解生命的時程雖短促而有限,但各己法身的生命卻是長遠的可以不斷精進的,故說存在主義的虛無是深著空相之空見,最終是否定生命的積極性,佛所說法與之正好相反。
瑜伽師地論釋云:“令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達諸法非空非有。遠離疑惑顛倒僻執。隨其種姓。起處中行。漸次修滿。隨其所應。永滅諸障。得三菩提。證寂滅樂。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著空見。”這裡要說的是實相就是有(就是存在的事物或法則),所有的“有”就簡稱為有為法,所謂無為法就是在有為法當中加入“空”的因素使有不至於淪為執著,但過度強調空相就容易陷入虛無主義著於空見。因此,我們在“有”中加入“空相”以“空”豐富“有”的內涵而不陷入空見而完全否定“有”,亦即“以空觀有”,“有中觀空”之實意。金剛經和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空相的重要卻反對因此陷入空見的虛無。畢竟如彌勒菩薩所說我們的修行朝著佛道出發總共有十七站(地)也就是十七個品級,這是空相中的實相,無為法中的有為法,這就是觀空作義最主要的內涵。換言之,能“觀有見空”能“觀空見有”都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目的,都是一種境界而且是一種修行佛道的實相。但是若沒有清淨心則難見佛道之實相,所謂清淨心就是知道諸行無常是苦是生滅法(因緣而起因緣而落,因緣而生亦因緣而滅,隨因而生隨果熟而滅,身生是一時地水火風之聚,身死亦地水火風一時之消散,故於身而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物質不滅之定律,然靈魂法身卻是有所從來有所所去,故修行佛道是修法身之境界品級而非肉身之福德。)當到達明白生滅滅已(觀透生與死之內涵,超脫生與死的境界,成就法身之精進)的境界時,自然就不以娑婆世界的苦為苦,便能見諸相非相,能從諸法中諸相中見其具空相卻又不陷入深著空見而抹殺一切“有”“色”“法”之存在和一定之意義和價值。如此方能得見如來。
三、無有定法:修一切善法
佛實有說法而且就是佛法,但佛所說法其境界無量無邊其功德非恒河沙數所能比擬,以有限之文字以有限之時間如何得以說盡,故佛說我所說的法不是全部的佛法,不是定法,但可以總攝為慈悲之法。故菩薩行者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基於佛所說法而照見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照見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此般若波羅蜜多之準則修行,無所執著無所滯礙地前進,將有所成於佛道,故說沒有定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為金剛經所謂修行之實相。
佛說,若有定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燃燈佛不能給“我”授記號釋迦牟尼佛,這是因為佛法無量無邊、法門無量無邊,佛法不說那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此說必是邪見,不能見如來。真正之佛道修行法門是以無我法(不深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之見的意思)故金剛經說要修行一切善法,一切善法者皆是佛法。然而佛法強調辯證、強調不執著不著相,才又說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六祖說人的心同時存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念想,然皆為虛妄之心非是本性之心,故佛說不可住不可得。心之虛妄在說明人的色受想行識具有現實性、世俗性、表象性和利害性,一般而言究竟無法身本性之考量所以說是虛妄。惟人並非皆不能一時照見五蘊皆空、不能照見虛妄是因為生滅法,並非都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故佛說不可得也是辯證的說法,強調去妄求真而不是一切皆虛空,若一切皆虛空,如何於清淨心中得佛法之實相?若一切都虛空又何必說佛法,若一切都虛空又何必說懺悔業障、消除業障,若一切都虛空又何必說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及普皆迴向?故金剛經所謂不可得其實是可以有所得的只是要強調不是為了有所得而去修行佛道。
一切法中皆可見佛法,故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無有定法”之真意。法中無我時,則一切法可為善法,此說一切法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所有物質關係、生產關係、意識形態、法律規章等所有人的色受想行識都有他的時代性、現實性、利害性,皆具有相對性、差別性和分別性,因此總的具有虛妄性,對於人類本性法身而言,沒有佛法上所說的利益,甚至是阻礙、墮落本性的根源,是輪迴惡道之原因。故說一切法於時代中、現實中、利害中而有對錯是非和善惡之相對性、差別性和分別性。因說一切法中可見佛法所以是佛法,但因起差別性、分別性、相對性而說非一切法。明白此理即可見一切法即是佛法,佛不以定法說是佛法之真義。
因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故說諸法平等沒有高下。不能以相對心、差別心、利害心以觀一切法。若以相對心、差別心、利害心觀一切法則一切法不能平等,不能見一切法中之佛法,所以說應以無我法觀一切法方能見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既是平等無有高下其中皆有佛法,故佛說修一切善法(包括如仁義、兼愛非攻和廣行陰騭)終將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之法門即有總攝修行一切善法之義。 亦即把一切法以佛法的角度去對待時,則一切法皆為善法,能從一切法中得到有利於法身的功德,所以說一切法皆可以為善法,主要的著眼點、關鍵點在於我們能否用佛法的角的去看待和處理發生在我們生命過程中的一切有為法。
佛法為慈悲之法,為人說佛法為人說金剛經乃至為人說妙法蓮華經等等,都是行慈悲波羅蜜,這就是佛所說的法布施,這種法布施當然福德勝於一般物質供養的布施。所謂法布施就是行佛之事就是行佛的慈悲,佛法即為眾生救拔之法,然因人皆有佛性故說實無眾生得救拔,眾生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法身受惡法熏習難調難伏,故佛稱讚菩薩行者若能自行讀誦書寫或為他人解說金剛經者此菩薩行者甚為稀有,其所得福德亦是無量無邊。佛一方面稱讚其智慧明了,二方面稱讚其能行佛事慈悲喜捨,三方面稱讚其有助益於佛法之傳播、流通及記存。故說法布施的慈悲喜捨勝於物質布施的供養。但不論是法布施或物質供養皆是一切善法之範圍。
懺悔業障(亦是一切善法之一)是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中的第四行願,懺悔是清理業障之前提,佛說人能受持(接受、信仰、實踐)讀誦金剛經便能依仗金剛經之威神力故,依仗個己受持讀誦金剛經之功德力故,於懺悔之前提下當可消除自己累劫以來的業障。也就是說,受持金剛經可以是消除業障的法門之一。
金剛經強調修一切善法,故說無有定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可以完全說明或形容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卻不因此說無法可得或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法可得事實上是有法可得,佛說修一切善法可得。菩薩只要以無所住之心行一切善法當然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法身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說沒有斷滅,世俗應身或色身雖有斷滅然而法身卻不斷滅,故說追求佛道不能陷入斷滅相之空見,這就是修一切善法可得佛道之實相。
相或人之色身,是因緣而生(無明)其識、六入、愛、有、生來病死和煩惱統稱受想行識,皆有家庭性、社會性和時代性的局限,難免眼耳鼻身意要著相,然而法身因業障福德而流轉,不止一生一世故說法身無相。再者,法身本性自在即是佛性之載體於本質無相,但因色身之貪嗔痴不能見本性清淨,故落入生滅法中,輪迴不息。因此金剛經要告訴我們法身非相,要善保法身,故說菩薩者能善保法身。修一切善法可保法身。
世間萬事萬物,除靈性之外皆為粒子之組合與分離故佛說世界是一個合相,是物質粒子的聚和散(原始佛教有反對這種說法者),包括維摩詰居士說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的組合這些物質粒子的合和就是所謂的相,這些相因為生滅不能長久所以是虛妄,每個人的靈性法身載有佛性或稱佛性的載體,卻不是物質粒子的聚合物,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說法身非相,也就是說法身沒有相,世界既是一合相,處於變動之中,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終究難以長久。換言之,色相隨時都在變動當中,執著無益。無益,因此說諸法諸相於“見”上皆虛妄實不可得。此即色與空關係之實相。
結論
金剛經中所揭示,修習佛道法門及佛境界之實相,就是要修行者了解色與空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發展也是相互滲透的,既不能純色也不宜純空,所謂“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想光譜),掌握這種辯證關係,一方面要無所住而生其心,二方面要觀空作義,三方面要修一切善法,佛境界的追求,佛道的實踐可以說是一種“善求法寶”“善說法門”和“善保法身”的綜合證悟過程,以無為法以不著見關照萬事萬物的發展,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中論證和成就智慧波羅蜜,這就是金剛經中修行佛道追求佛境界之途徑,一切諸法諸相於菩薩行者證悟過程中之實相。
參考文獻:1、金剛經
          2、大寶積經
          3、楞嚴經
          4、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5、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6、瑜伽師地論釋


摘自:https://www.facebook.com/HX840422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