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寓言讓你弄明白中國股市
一隻狐狸失足掉到了井裡,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獃在那裡。一隻過路的公山羊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狐狸覺得機會來了,心中暗喜。
它假裝高興地在井中洗著澡,喝著水,還極力讚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並勸山羊趕快下來,與他痛飲。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它咕咚咕咚痛飲完後,就不得不與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
狐狸早有準備,他說:“我倒有一個方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再把角豎直了,我從你後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來,我們就都得救了。”
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議,狐狸爬到他背上,然後再從羊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後,便獨自逃離了,將可憐的山羊永久地留在了井中。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國的股市,想知道莊家、散戶、題材和殼資源之間的複雜關係,把上面這則寓言弄明白,大概就可以了。
1924年,一個叫庇古的經濟學家給全世界出了這麼一道題:
假設從城市A到城市B有兩條道路,一條比較好,但較窄,而另一條路凹凸不平,但較寬。走好的一條路要花5分鐘,而走壞的一條路要30分鐘。在沒有管制的情況下,人們會選擇走好的一條路。所以,好的那條路就會變得十分擁擠,開車用的時間也會不斷地增加,直到用在好路上的時間也為30分鐘為止。
庇古問道:我們應該如何辦?
就這麼輕輕一問,問出了兩個全新的經濟學科:福利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有人統計了一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因此而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超過了13位。
兩個囚犯都被指控有罪。檢察官告訴他們,如果他倆都招供,每人都處10年監禁。如果兩人都不招供,每人判處2年監禁。如果兩人中一人招供,招供的人將被判1年監禁,而另一個沒有招供的將被判20年。如果他們能達成一個默契的協議,兩人都聲稱自己無罪,每人被判刑2年。但假定他們不可能達成這種默契的協議。
問題是,囚犯最可能作出的決定是什麼?
經濟學家們的答案是:每個囚犯將會考慮到對方如何行動——如果自己招供,自己的處境將會好些。結果兩人都可能招供,每人得到10年監禁。
從這個故事開始,一個叫博弈論的學科火爆至今,在華爾街上乃至全世界所有的證券公司大樓里,誰對這個故事的感悟最深,誰就肯定是最值錢的一位。
任何一個領域,到了頂尖級的地步,便往往與天分有關。我每每以為,一位經濟學家的聰慧和段位是可以從他講故事的能力中體現出來。北京大學的張維迎教授便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每每一個很深奧而難解的經濟難題到了他嘴裡就成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而他講得最多的故事,往往是跟老漢、果樹和羊有關的。原因很簡單,張教授當年便是從放羊娃的家裡出來的。
有一次在談到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時,他便打起了比喻:比如一個種西瓜的人,年輕時生產的西瓜多於吃的,老年時要吃西瓜但又沒有能力生產西瓜。他不能把西瓜儲存起來留到老年用,便在自己年輕時生養子女,讓子女吃自己生產的西瓜,以便老了以後自己吃子女生產的西瓜。到了有貨幣的時代,如果僅僅為了在年老時有西瓜吃,即使沒有社會保險,也無須“養兒防老”,因為他完全可以在年輕時把多餘的西瓜賣掉,把錢存起來,到年老時買西瓜吃。
張維迎得出的結論很明確:把社會保險當作家庭保險的必要替代是沒有道理的。
一則有趣的寓言常常是一個繁複的經濟迷宮的引線,有時候,為了解答一個貌似平常的寓言,一位聰明絕頂的教授竟要窮其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哈佛大學的教授曼昆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曾講述了一個經濟寓言:有一個牧牛人和一個種土豆的農民,他們每人都既喜歡吃牛肉又喜歡吃土豆。如果牧牛人只生產牛肉,農民只生產土豆,那麼,貿易的好處是最明顯的。但是,如果他們都既能生產牛肉又能生產土豆,情況會怎樣?
如果,牧牛人生產牛肉的能力高於農民,而農民生產土豆的能力高於牧牛人,那麼雙方分工專事自己擅長的領域,貿易的好處仍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牧牛人在生產牛肉和生產土豆方面的能力都比農民要強,那麼牧牛人還該專門從事牧牛而農民專門從事種植土豆嗎?
曼昆告訴我們的結論只有十來個字:分工與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獲益,原因就在於它使人們可以專門從事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活動。但是,你可能不相信,這道題目是100多年前的一位英國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數以百計的經濟學家因此吵翻了天,直到1990年代,出現了超高計算能力的計算機之後,爭吵才漸漸平息下來。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