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月球已死,我們為何還要探月?揭秘月球死亡帶來的影響

你敢相信嗎,月球其實已經死亡了。
前不久,中國探月工程專家歐陽自遠院士證實了這一說法:這麼多年以來,我們費盡心思試圖征服的月球,其實是一顆死星。
那麼月球究竟是什麼時候死亡的?死亡的月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既然月球都死了,為什麼我們還要進行探月工程?
雖說月球已死,但月球對人類的價值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月球已死如果把一顆星球比作一個人,就像我們每個人會處于不同的人生成長階段一樣,一顆星球從誕生到死亡,也會經歷嬰兒期、少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終有一天會完全死去,最終徹底消失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深處,仿佛它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我們現在看到的月球,之所以表面上毫無生機、死氣沉沉,其實是因為它早在20億年以前就死亡了。這還是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最新數據,在此之前,科學家一度認為月球已經死亡了近30億年之久。

嫦娥五號落地
僅從外表就能判斷月球已經死亡了嗎?
當然不是,如果僅從外表就能判斷一顆星球是否已經死亡的話,那麼關于月球死亡時間的結論也就不會被不斷更新了。
真正判定一顆星球是否已經死亡,其實需要綜合許多因素,比如星球內部是否存在巖漿活動,就是判斷一顆星球是否死亡的重要因素。
就像人體里會有血液流動一樣,一顆正常活躍的星球內部,會有持續不斷的巖漿活動。

在星球誕生初期,巖漿活動異常強烈,它會深度參與星球陸地、大氣等建造工作,當星球整體環境趨于穩定的時候,巖漿活動又會趨于平和,但始終會保持不規則的律動,以調節星球狀態。
直到一顆星球的壽命快要結束,地底的巖漿活動才會「回光返照」重新活躍起來,在度過這最后的一段暴動期后,星球內部的能量已經完全釋放結束,這時的星球才算最終死亡。

在徹底被宇宙吞噬之前,死亡后的星球仍舊會維持生前的宇宙活動,比如行星會繼續圍繞恒星公轉、衛星會繼續圍繞行星公轉,月球就是這樣一顆仍舊維持自傳,且圍繞地球不斷公轉的死星。
不論生前是否孕育了生命,死亡后的星球環境將不再適合生命體居住,月球作為一顆已經死亡的星球,正是由于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才使它難以成為人類理想的移民星球。
既然月球都死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進行探月工程呢?這不是徒勞無功嗎?其實正如向死而生,研究生命的死亡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之所以要研究死亡的月球,其實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地球。
研究月球的原因在距今約300萬年或400萬年之前,地球上才誕生了最早的一批人類,又經過了數百萬年的發展,我們才最終站到了這顆藍色星球的頂端。

生命的發展歷史看似漫長,但事實上,與動輒以億年為計算單位的星球發展時間來相比,生物的進化只能算作是曇花一現,人類幾百萬年的發展史于地球數億年的演進史而言,甚至渺小到了可以忽略不算的地步。
正是由于人類的發展不足,我們才對腳底下的這顆藍色星球知之甚少。地球究竟從何而來?倘若沒了月球,地球又會怎樣?試想一下,如果有在未來的某一天地球也會死亡,屆時我們是否還能存活?即使僥幸生存下來,無數人類又該如何生存?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就在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上。

雖然月球已經死亡,但它仍舊圍繞地球運動,深刻影響著地球環境,我們不能忽視月球對地球的作用,也只有通過充分研究月球,才能更好地地球的起源和未來。
親密的地月關系關于月球的起源說法不一,有人說它與地球一同誕生,也有人說它出現在地球之后,但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公認地月共生由來已久,月球和地球在數億年前就已經共存,遠在我們人類誕生之前。

數億年來,月球都在深刻地影響地球的環境:月球圍繞地球旋轉,引起海洋潮起潮落,深度參與地球陸海構造和生命的誕生;就像戰士的盾牌一樣,月球一直以來都為地球阻擋了多數來自宇宙的隕石,現在月球表面的坑洼環境就是因此而來。

雖然地球與月球共存已久,但二者并不是一直維持不變的。據現代天文學家研究證實,由于一系列的物理現象,如今的月球正在離地球越來越遠。
如果地月距離越來遠大,甚至未來有一天,月球真的拋棄地球而走向宇宙深處,這對地球的影響將是十分巨大的;相反,如果月球離地球越來越近,甚至有一天出現了地月相撞的局面,這對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地月相撞模擬圖
除此之外,月球與地球共存已久為何會突然死亡?地球死亡的那天什麼時候到來?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將讓我們對腳下的地球有更深的了解,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月球對地球死亡早做打算。

因此,正是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系,我們才必須十分重視這位「鄰居」,并要嚴密監視和研究它的一舉一動。因為我們實在承受不起地月關系變化帶來的嚴重后果,也無法做到在地球死亡后仍能存活,所以即使我們無法改變地月現狀,也能通過研究月球針對性地做出相應的計劃,進而把損失降到最低水平。
探月工程的目的姑且不論月球對地球環境的重大影響,僅就月球本身而言,其對人類的發展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現階段以及未來的探月工程,將在極大程度上推動整個人類的進步,這早已成為了全球性的共識,這也是世界各國在探月工程上競相角逐的根本原因。
1.點亮人類發展的「科技樹」

自從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科學技術就是排名第一的巨大生產力,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會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而強大生產力將直接帶領人類走向更高的一層台階。但科技的重要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現代科技的發展也并不被所有人看好。

上世紀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為與蘇聯爭奪世界霸主的位置,接連推出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星球大戰」計劃等一系列國家級戰略,雖然它們起初只是為了擊敗蘇聯而生,但其帶來的科技進步最終還是推動了人類整體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例,起初互聯網只是服務于美國軍方的內部系統,但隨著美蘇爭霸結束,互聯網開始走向民間,不僅帶動了一系列互聯網科技企業的發展,也最終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但在一開始,美國國內乃至全世界各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并不贊同美蘇之間的科技競爭,認為現代科技設備的發展是在威脅全世界人類的生存。正如即使在如今的世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人類探索太空,這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深刻意識到探索宇宙對現代科技的推動作用,也就無法認識到科技進步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

其實,我們應該看到探索太空對人類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堅持人類探索太空無用論是短視的表現。每一次飛天試驗探索的背后,是成百上千項科技創新、技術更新引領的產業升級,能夠帶動相關產業、企業的直接受益。探月工程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環,每一次探月計劃的成功實施,都是在不斷點亮人類的「科技樹」,最終這些科技樹將會結出豐滿的果實,終有一天會反哺人類進步。
2.解決資源緊張問題
據聯合國的最新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人口已經正式突破了80億大關,而距離上次70億大關才過去了11年的時間。

人口的不斷膨脹,與之伴隨的是需求的不斷增長,雖然人類發展至今,各方面都獲得了十足的發展,但我們唯獨沒有擺脫對各種資源的依賴。終有一天,地球上的資源將被人類開發殆盡,屆時我們的生存將面臨挑戰,因此不斷尋找各種資源是人類持續生存的重中之重。

月球大宗金屬可利用資源種類一覽
據探月工程的有關科學研究證實,雖然月球已經死亡了,但其內部仍然藏有豐富的鈦、釷、鈾、氦等礦產資源,甚至因為月球死亡而缺乏巖漿活動,在月球上開發礦產要比在地球上還要容易得多。
隨著探月工程的不斷實施,如果最終科學家真的能夠為開發月球資源找到可行途徑,將在短時間內解決地球上的資源緊缺問題,并為探索新的資源利用方式提供巨大可能。
作為星際探索「中轉站」實現人類移民能源儲藏是有限的,但人類需求是無限的,雖然月球是名副其實的能源寶庫,但就像地球一樣,終有一天月球上的資源也會被人類徹底開發完畢。因此,挖掘月球資源僅是權宜之計,在無盡能源得到發明之前,要想徹底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星際移民才是人類的最終歸宿。

宇宙浩瀚無垠,人類渺小無比,以目前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來看,我們并不能好高騖遠,想要一步發展出可供星際旅行的技術還為時過早,只有把月球作為人類征服太空的「中轉站」才最為實際。

如果連離地球最近的月球都難以征服,探索更加遙遠的太空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一來探月工程可以驗證各種深空探索技術,比如如何設計建造月球基地,如何適應月球引力,如何實現地月實時聯系等技術,都是可以為人類探索別的星球作必要的技術積累;另外,月球上的豐富資源可以為人類探索太空提供巨大動力,短時間不必擔心能源消耗問題,而且由于引力小,在月球上發射火箭消耗的能量也比在地球上要低的多。

結語其實,月球死亡與否其實對人類來說影響并不大,畢竟月球已經死了20億年之久了,相反死亡的月球可以幫助人類進一步了解地球,甚至也可以為促進科技進步帶來強大助力。而隨著探月工程的不斷進步,可以預見,就如人類可以把荒漠變成綠土一樣,荒蕪的月球終有一天也將遍布人類的足跡。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