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禪法的四種三昧(上)
>天天快報天台禪法的四種三昧(上) 大象佛學圖書館2016-12-09閱讀原文天台禪法的四種三昧(上)四種三昧和三種止觀,是以縱橫的方式而組織起來的。三種止觀是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在內證的歷程上予以分類、綜...>天天快報
天台禪法的四種三昧(上)
大象佛學圖書館
2016-12-09閱讀原文天台禪法的四種三昧(上)
四種三昧和三種止觀,是以縱橫的方式而組織起來的。三種止觀是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在內證的歷程上予以分類、綜合。四種三昧則是在外在的具體實踐的方式上予以分類。三種止觀可以根據四種三昧的某一種行法而獲得修證,四種三昧的行法則是以三種止觀的某一種觀法進行具體的實踐。因此,四種三昧與三種止觀其實是一體的,是將一切佛法的實踐修行與證悟進行從內外兩方面進行的總結與給予體系化。
關於四種三昧,《摩訶止觀》卷二說:「《法華》云:又見佛子,修種種行,以求佛道。行法眾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法界是一處,正觀能住不動;四行為緣,觀心籍緣調直,故稱三昧也。」
以下根據天台的教典將四種三昧進行簡要介紹: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語出《文殊說般若經》與《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說般若經》卷下說:
「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常坐三昧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禪坐的方法進行修止觀,不行不卧不住。採用的是剋期取證的方式,以九十日為一期限,專心坐禪,制心一處。修法時或口念佛號,專心一致,念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心意與諸佛相應;或作觀想,心意集中於觀照的一念,諦審中道法界之理,以此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具體的身、口、意三業修持在《摩訶止觀》中,智者說:
「方法者,身論開遮,口論說默,意論止觀。身開常坐,遮行住卧,或可處眾,獨則彌善。居一靜室,或空閑地,離諸喧鬧,安一繩床,旁無餘座。九十日為一期,結跏正坐,項脊端直,不動不搖,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脅不住床,況復屍卧,遊戲住立?除經行、食、便利。隨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時刻相續,無須臾廢。……口說默者,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內外障侵,奪正念心,不能遺卻;當專稱一佛名字,慚愧懺悔,以命自歸。與稱十方佛名,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憂、喜、郁、悱、舉聲歌笑、悲笑則暢。……意止觀者,端坐正念,蠲除惡覺,舍諸亂想,莫雜思維,不取相貌,但專系緣法界,一念法界。系緣是止,一念是觀。」
這種禪法,南北朝時頗為流行。約在梁陳之際出現的《大乘起信論》就把「一行三昧」看作是眾多三昧的一種。中唐以後,宗密把「一行三昧」等同於「真如三昧」,將之視為一切三昧法的根本。智者把一行三昧列在四種三昧之首,顯然也是將之作為一切三昧的根本,只是,智者的常坐三昧,更側重從止觀的角度來解讀及行持。
二、常行三昧,又名「佛立三昧」、「般舟三昧」。是依《般舟三昧經》而立的法門。《摩訶止觀》中說:
「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為佛立。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
常行三昧的修法是仰仗佛的威神力,正定力,以及依行者自己精進修行感召的功德力,以行走的方式進行修法,並且以在定中能得到諸佛立在行者面前的感應為圓滿。修常行三昧也是以九十日為一期,以身、口、意三者合一的修行方法,身專心繞旋行道;口步步宣稱佛的名號;意觀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九十日中,不眠不息,不坐不卧,疲憊時,常以觀空、假、中三觀,最終是以證入中道實相為旨趣。《摩訶止觀》中說:
「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念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般舟三昧的修行方法也是有名的念佛法門,曾廣泛流行於我國與日本。慧遠大師最早在廬山結白蓮社時,就曾依《般舟三昧經》而行此法。其後凈土宗的諸祖師如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等以及奉行凈土法門的行人也相繼有修此法門。但是天台的常行三昧與凈土所行般舟三昧略有不同。具體有兩點:第一,凈土的修法,在慧遠大師時是觀想阿彌陀佛,但到了後代都改為稱念阿彌陀佛。天台與凈土,雖然都以阿彌陀佛為主,但天台更注重以正觀諸法實相為目標,強調於念佛中修空、假、中三觀。第二,凈土宗無論觀想、稱名,均以往生西方凈土為一致目標,天台的《摩訶止觀》中,卻沒有提到任何往生凈土的字眼,而是以證入實相為宗,兩者的旨趣或者說最終目標是相異的,這一點,作為天台學人,應當加以注意。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