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史料中看地道戰,評價真實,不要被抗日神劇誤導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這首1965年經典電影《地道戰》的主題曲是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經典紅色歌曲,而這項作戰方式,也是冀中平原...「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這首1965年經典電影《地道戰》的主題曲是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經典紅色歌曲,而這項作戰方式,也是冀中平原上抗戰軍民阻擊日軍的重要手段。地道戰至今,在我國的史料和現存的地道戰遺址中,都能感受到曾經的硝煙與戰火。冉庄地道戰遺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日軍的作戰回憶文章中,「地道戰」的記錄卻非常的少,難道是我們誇大其詞嗎?邯鄲市峰峰礦區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原來,在日語中是沒有「地道」這個詞語的,日本人將「地道戰」稱為「トンネル戦」,直譯過來就是「隧道戰」,《陸軍步兵よもやま物語》中就有對於地道戰的詳細記錄:「最初的人們只是挖個地窖,躲避我們的抓捕,只是地道入口比較隱秘,後來他們將其延伸,把家與家,村與村連接起來,甚至還連接進了縣城的地下道,這些地道裡面有時會達到人直立行走的高度,各處都有通風孔和窺視孔,我們甚至想過,這些地下道全部連起來的話,恐怕有萬里長城長了。」「經常包圍對方後,他們從地道逃走,返身攻擊我們,而且對方團級以上的人們都是分散的,不斷地調換攻擊地點,無法掌握行蹤,想要一口氣吃掉大部隊非常的難。」這就是60多年以前,出現在冀中平原地下的,世界戰史上無可匹敵的地下工事,它的總長度達到了約2萬5千里。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的西河頭地道曾在冀中作戰的原日本陸軍63師團老兵齋藤邦雄說:「地道戰,其實被日軍啟發的。」(來自著名軍史專家薩蘇的採訪)原來日軍在河北平原上曾修建了大批碉堡,徵召當地農民挖封鎖溝,但是經常被民眾一晚上就把封鎖溝填平,同時給了當地民眾啟發,於是就誕生了地道戰。現在的人總覺得地道戰僅僅是個教育的產物,然而根據日軍駐守華北地區的117師團《北·中支における中共軍との戦闘実態~鈴木師団長の見た実相》中的記載,面對地道戰,該師團在5年的時間裡基本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全文筆者可以提供,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留言)更詳細的資料是《中北支における剿共戦の実態と教訓》,在靖國神社偕行文庫館藏。(這個沒有,抱歉)
海報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就使用過地道戰,使用者就是《楊家將》裡面的六郎楊延昭。瓦屋辛庄古戰道遺址是傳說中的「楊六郎藏兵洞」北宋年間,楊延昭為防守遼國騎兵採取了地道戰的方式,依託城池,宋兵使用地下通道連接本方各個要點,必要時從地下通道發起襲擊,也可以遭受敵軍攻擊時撤離。保留至今的「楊六郎藏兵洞」,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