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個票房慘敗,個個都是經典,有的僅上映9天,制片人郁郁而終

靠一部電影的成功,振興整個電影行業,甚至開創一個時代的故事,是影壇中常被當做談資的佳話。
1997年,卡梅隆以2億美元制作成本打造出《鐵達尼號》,震撼了全世界,以21.88億美元的票房成績,盤踞全球電影票房榜首位長達12年之久。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又用2.37億美元打造了潘多拉星球,用3D技術呈現的《阿凡達》,開創了世界電影的3D時代,至今仍以27.98億美元的票房穩坐全球票房冠軍寶座。

反觀100多年的電影史,那些關系到整個電影公司命運的大投資電影,也并非高投入就有好回報。
一些投資巨大的誠意之作,也有陰溝里翻船,把投資人和整個公司,甚至整個電影行業都拖下水的案例。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影史上10部票房慘敗,如今卻被視為經典的電影。
它們票房的失利,是影史上10個悲劇,幕后各有各的故事,有的制片人郁郁而終,有的甚至成了香港電影沒落的「導火索」。
下面,我們先從第十部說起。
第十部:《東方禿鷹》(1987年) 香港電影的一座「豐碑」,卻成洪金寶與嘉禾「矛盾」的開端
悲慘指數:★★★☆☆

70年代嘉禾以其獨特的小公司經營模式,在「李小龍爭奪戰」中贏了邵氏,才得以在香港電影圈立足。
李小龍去世之后,嘉禾又先后簽下了洪金寶和成龍,開始了30多年的輝煌。
洪金寶是功夫喜劇電影的開創者,但從80年代末開始,他與嘉禾的關系卻漸行漸遠。

這一切的開始,都是源于1987年的越戰電影《東方禿鷹》。
因1985年史泰龍的《第一滴血2》的成功,香港興起了跟風拍越戰電影的熱潮。
洪金寶將整個洪家班帶到了越南叢林中拍攝本片,元彪、元華、林正英、周比利、元奎等都是實力打星,其野心之大可見一斑。

電影節奏明快,故事生動流暢,動作場面火爆,其質量絕對達到了好萊塢動作片的水平,至今仍然被影迷們捧為動作片經典。
但當年上映時卻只收獲2161萬港元票房,排在全年票房榜第10位,因其投資巨大,這點票房收入實在難以回本。

細究其原因,無非是電影對于戰爭的表現過于真實和血腥,不太符合大眾的口味。
特別是片中主角團隊陣亡人數驚人,一槍爆頭、砍手、捅刀子的畫面看得人膽戰心驚。
香港人還是更喜歡看輕松的喜劇,對這種過度血腥的電影向來不太能接受。

成龍因拍攝《龍兄虎弟》時頭部受重傷而缺席了這部電影,其后嘉禾高層卻因《東方禿鷹》的失利而遷怒于洪金寶,漸漸疏遠了與洪金寶的關系,將培養的重點轉移到成龍身上。
因此可以說《東方禿鷹》的票房失利就是洪金寶與嘉禾矛盾的開端。

第九部:《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1989年) 這部電影,讓吳宇森與徐克差點鬧翻
悲慘指數:★★★☆☆

吳宇森在走投無路之時,確實是徐克拉了他一把,將自己籌備了很久的《英雄本色》交到他的手上。
吳宇森也不負好友的信任,以3465萬港元的票房成績,在香港電影圈揚眉吐氣,也一舉開創了香港商業大片時代。

唯利是圖的新藝城影業,不可能放過《英雄本色》這個好IP。
其后,徐克說服吳宇森,拿狄龍、周潤發、張國榮原班人馬又拍了《英雄本色2》,雖然明顯是狗尾續貂之作,卻仍然能夠拿下2273萬港元的票房,這讓徐克欣喜若狂,又想要推出《英雄本色3》。

徐克的想法是,只要有周潤發就行,吳宇森卻不干了,兩人的意見產生了分歧。
最終鬧到差點翻臉,徐克索性自己來拍。
這部續作定名《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故事與原作已經沒有聯系,只是周潤髮飾演的角色仍然叫小馬哥,很多影迷將其當作「前傳」。

徐克親自操刀的劇本,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戰亂時期的越南,又把他童年時在越南的經歷寫進去,試圖將電影打造成一部史詩巨作。
然而巨大的投資不等于有好的回報,電影上映后僅收獲1848萬港元票房,令新藝城遭遇重創。

至今仍有很多影迷認為《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而實際上它的缺點非常明顯。
擅長拍武俠片的徐克并不能很好的掌控槍戰動作場面,電影故事空洞,與越戰的故事背景并沒有太大關系,這些缺點終導致了電影的失利。

第八部:《喋血街頭》(1990年) 上映15天卻慘遭下架,吳宇森一度不再敢拍「槍戰片」
悲慘指數:★★★☆☆

吳宇森因不愿意拍《英雄本色3》而脫離新藝城,卻得到新藝城幕后金主金公主電影的支持,推出《喋血街頭》。
吳宇森的野心極大,這是他根據自己幼時經歷寫成的半自傳故事,年代背景設定在1967年香港五月風暴時,也是香港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電影的后半部分故事則發生于越南,為了打造宏大的戰爭場面,吳宇森不惜投入大筆資金,這導致制作成本嚴重超支,最終成為當年最貴的一部電影。

片中阿B、輝仔、細榮三個死黨從風雨飄搖的香港輾轉到戰火紛飛的越南,地域的轉換卻逃不過生死考驗。
吳宇森力求展現真實的人性,在商業片中注入哲學層面的思念,但在深受快餐文化影響的香港人未必能夠接受,觀眾更希望看到一部輕喜劇電影。
電影上映后卻未能取得好成績,僅放映15天就被下架(8月17日到31日),僅收獲855萬港元票房。

《喋血街頭》的結局過于悲壯,這與《東方禿鷹》失利的原因比較接近。
雖說引領一個時代的經典《英雄本色》也具備這種英雄末路的色彩,但它的成功并不能夠復制。
即使吳宇森本人也有失手的時候,本片之后他曾一度不敢再碰槍戰片。

第七部:《赤腳小子》(1993年) 用錯了郭富城?這部電影,終成導演杜琪峰喉嚨里咽不下的一根刺
悲慘指數:★★★☆☆

1993年是香港武俠電影大年,全年共有30多部武俠電影上映,因題材扎堆,其中大部分電影都遭遇票房慘敗。
在前一年剛剛以《審死官》刷新香港歷史票房紀錄(4988萬港元票房)的杜琪峰也未能幸免,他的《赤腳小子》僅收獲397萬港元票房,這令他一度懷疑人生。

《赤腳小子》講的是一個連鞋子都買不起的窮小子,憑借一對拳頭在省城廣州發跡,最終卻以悲劇收場的故事。
嘗試轉型動作演員的郭富城、身手仍然硬朗的張徹弟子狄龍、花容月貌的張曼玉、以及腹黑反派專業戶曾江,這套陣容放在現在看仍然十分強大。

狄龍飾演隱居的俠客段青云,雖衣著樸素卻難掩鋒芒;正值顏值巔峰的郭富城飾演鄉下小子關豐曜,憨傻的形象也非常吸粉。
這一老一少的組合CP感十足,是電影比較精彩的部分。但電影從一開始就定下的悲劇結局,也是導致其票房失利的主因。

一直相信因果的杜琪峰,總希望在他的電影中注入「宿命論」的元素。
鄉下小子來到一個繁華的世界,妄圖以一己之力改變命運,最后卻難逃慘死街頭的命運,這是杜琪峰想要的結局。
對于觀眾而言,這種結局卻很不給力,人們更希望看到皆大歡喜的結局。

電影的另一個缺點是動作場面觀賞性不足。
郭富城本身并不是武行出身,為他設計的動作也比較簡單,而全片并沒有像周比利、狄威、于榮光那樣比較能打的反派,這些都令動作場面大打折扣,也導致本片淪為1993年眾多武俠電影中的炮灰。

第六部:《濟公》(1993年) 香港電影「沒落」的導火索,成也周星馳,敗也周星馳
悲慘指數:★★★★☆

1992年,杜琪峰和周星馳合作的《審死官》以4988萬港元的創造了新的港片本土票房紀錄,這讓邵氏老板邵逸夫看到了希望。
1993年,邵氏重金請來周星馳和杜琪峰,邀他們再度合作電影《濟公》,希望能夠憑借兩人的號召力重振邵氏的昔日雄風。

投拍初期,臺灣片商王英祥便以3000萬臺幣的價格買到了電影在臺灣的發行權,這筆錢已經接近電影的總投資。
當時由于港片的火爆,一部賣相好的電影,往往還未開拍,便已經被臺灣片商買了發行權,這相當于未開機已收回成本,香港的電影公司穩賺不賠。

但《濟公》最終卻拍砸了,上映后在香港只賣出2156萬港元票房,排在全年票房榜的第14位;到了臺灣更是票房慘淡,這讓王英祥賠得血本無歸。
連香港最吸金的影星周星馳的電影都不行了,臺灣片商開始意識到以后需要對香港電影的投資進行限制。

與此同時,環球影業的《侏羅紀公園》在全球的大賣,讓更多人意識到好萊塢大片未來將取代港片占據亞洲主流電影市場。
在片商的努力下,好萊塢電影的配額限制逐漸被放開,此消彼長之下,港片的市場開始縮水,《濟公》便成了港片沒落的開端。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杜琪峰為電影注入了太多「宿命論」的主題思想,這與當時觀眾熟悉的周星馳背道而馳。
周星馳的濟公形象邋遢有余而慈悲不足,和觀眾喜愛的濟公形象也相去甚遠。整部電影都彌漫著灰暗與絕望,這些都是《濟公》票房慘敗的原因。

第五部:《精武英雄》(1994年) 公認的經典,香港人卻「不識寶」,導演陳嘉上覺得愧對李連杰
悲慘指數:★★★★☆

李連杰在1993年成立正東公司,由他主演的電影一共有5部,1994年的《精武英雄》是翻拍李小龍《精武門》的作品,也是李連杰在正東的最后一部電影。
為了向自己的偶像李小龍全面致敬,片中加入了大量源自李小龍截拳道講義的武學思想,令其顯得非常有深度。

陳嘉上創作的劇本,在《精武門》原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陳真」這一虛構人物的性格特點,新加入的山田光子、船越文夫、藤田剛等人物都深受觀眾喜愛。
錢小豪、周比利、倉田保昭等實力打星和武術指導袁和平的加盟,使片中的動作戲極具觀賞性。

這些因素集合到一起,使《精武英雄》成為影迷們心目中的功夫片經典,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極具影響力。
然而當年電影在12月22日圣誕節前上映,僅放映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在1995年1月5日下映了,最終票房只有1479萬港元,令人為之嘆息不已。

港人最愛的還是喜劇電影,特別是周星馳的電影一直都非常受歡迎,而一些精心打造的功夫武俠片反而難以取得好的票房。
本片之后李連杰就沒有再投資電影了,還是安心做演員,于1998年拍完《殺手之王》后就動身前往好萊塢。

由于電影的失敗,陳嘉上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愧對李連杰,但李連杰本人卻并不介意,畢竟《精武英雄》的質量并不差。
好的作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精武英雄》至今仍然深受影迷喜愛。

第四部:《刀》(1995年) 香港本土「最后」一部武俠片,徐克和趙文卓至此分道揚鑣
悲慘指數:★★★★★

1991年,徐克用《黃飛鴻》開創了新派武俠電影風潮,到了1995年,他又用《刀》親手結束了自己的武俠電影之路。
這是翻拍1967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的作品,卻從頭到尾都暴露出徐克性格中的高傲和桀驁不羈。

即使徐克的忠實武俠粉,一開始都很難接受《刀》的影像風格。
鏡頭太晃了,這是紀錄片的拍法,用在一部武俠片中實在太匪夷所思了;
人物一個個面相猙獰、目露兇光,像要吃人似的,這不是我們熟悉的武俠片,更像一部血腥、暴力的恐怖片。

男主角黎定安身負血海深仇,卻不像金庸小說中的主角那樣能夠一路開掛,而是受盡冷落,吃盡了苦頭,連執刀的右手也被砍了。
后來他悟出了獨臂刀法,卻又變成了一個兇狠的刀客,不像觀眾熟悉的俠客那般云淡風輕、英俊瀟灑。

總之《刀》太另類了,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屬于徐克個人的Cult電影,觀眾并不買賬,當年上映25天,只有331萬港元票房。
禍不單行的是,由于拍片的過程中趙文卓的工作態度令徐克不滿,兩人在本片之后就分道揚鑣,至今再也沒有合作了。


第三部:《特務迷城》(2001年) 成龍的「任性」,成壓倒嘉禾的最后一根稻草
悲慘指數:★★★★★

成龍1979年離開羅維影業之后便加入嘉禾,開始了長達22年的合作關系。
在此期間,我們看到了《師弟出馬》、《龍少爺》、《A計劃》、《龍兄虎弟》、《飛鷹計劃》等優秀電影,其中很多都是不惜工本的大投資佳作。

成龍的電影一直都很燒錢,這讓嘉禾十分頭痛,1991年的《飛鷹計劃》之后,成龍就被禁止自己執導電影。
此后成龍與唐季禮、陳嘉上、陳木勝都合作過,但由于成龍在片場的話語權比誰都高,成本過高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

嘉禾興旺之時,即使賠本也沒什麼,在走下坡之時,預算超支就很要命。
2001年,成龍到好萊塢轉了一圈之后,又回港拍《特務迷城》。
此時的嘉禾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洗禮,加上電影市場慘淡,早已沒了昔日財大氣粗的底氣。

在拍攝《特務迷城》,制作上成龍大哥依舊「任性」,電影成本最終高達2億港元,超支嚴重。
但由于電影的故事游戲的局限性,即使有成龍的賣力表演,觀眾依然不喜歡,最終票房只有3001萬港元。
當時電影也有引進內地,票房是4000萬元,全球票房2050萬美元。
按照當時的匯率,所有的票房收入總共1.7億,再算上分賬比例,影片最終回本6000萬元,仍巨虧1.5億。

遭遇了《特務迷城》的失敗,嘉禾元氣大傷,此后兩年僅推出5部低成本電影,在2003年的《行運超人》之后,就再也拿不出作品了,最終被上海橙天娛樂收購。
而成龍離開了嘉禾,轉身就加入了英皇,至今仍然非常活躍。
第二部:《一刀傾城》(1993年) 上映僅9天,制片人郁郁而終
悲慘指數:★★★★★

杜琪峰因為《赤腳小子》的慘敗至今不敢再碰武俠片,但他還不是最慘的一位。
曾經用電影捧紅過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的羅維,即使離開嘉禾也仍然是電影圈中的大哥,然而他的電影人生卻在1993年,因電影《一刀傾城》的票房慘敗劃上了句號。

羅維在圈中被稱為「跟風大師」,雖缺乏自己的創意,卻也混得風生水起。
但到了90年代,他經營的萬里電影公司因接連拍了幾部賠本電影,已經陷入了財政危機。
這時候洪金寶決定拉他一把,為他拍攝武俠片《一刀傾城》以扭轉局勢。

加上狄龍、楊凡、楊麗菁、鄒兆龍,清一色都是動作演員,此外還有從《黃飛鴻》劇組挖到的關之琳和劉洵,都是信心的保證。

但在1993年武俠片扎堆的重圍中,《一刀傾城》最終未能殺出一條血路,上映9天就被下架(15/07/93- 23/07/93),僅獲得198萬港元票房,賠得血本無歸。
雖然現在很多網友都認為這部電影很好看,但它的缺點其實也非常明顯,正是因為這些缺點導致了電影的失利。


首先《一刀傾城》改編自戊戌變法的歷史,片中主角譚嗣同和王五都壯烈犧牲,大反派袁世凱卻笑到了最后,這個結局雖符合歷史,卻很難讓觀眾接受。
其次出場的人物眾多,主角王五的形象卻不夠突出,沒能給觀眾留下好的印象。

最后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趙長軍雖然在武術界名氣很大,來到電影圈卻是一個新人,從形象、表演功力到票房號召力卻不能與李連杰相提并論。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一刀傾城》的失敗,而身為制片人的羅維也因巨虧,再難翻身,離開電影圈,郁郁而終。

第一部:《大事件》(2004年) 內地無法公映,選錯了任賢齊?
悲慘指數:★★★★★

1996年,杜琪峰和韋家輝、游乃海合組銀河映像電影公司,開始拍攝屬于自己風格的電影。
《槍火》、《暗戰》、《PTU》等都是觀眾喜愛的銀河作品,這些電影無不以「靜態槍戰戲」見長,而到了2004年的《大事件》,杜琪峰卻拋棄了這種風格,改拍火爆槍戰片。

《大事件》以悍匪季炳雄搶劫案為原型,動用160尺長的拍攝軌道,設置高達25尺的吊臂來拍攝片中的眾多槍戰長鏡頭,這是史無前例的技術挑戰。
單是電影開頭長達8分鐘的槍戰長鏡頭,就用了3天時間才拍攝完成,這些都足以看出杜琪峰創作上的誠意。

2004年,《大事件》的宣傳鋪天蓋地,也吸引了大量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
事實上,電影上映初期的票房是很不錯的,但第一波觀影熱潮過后,觀眾的熱情卻很快降溫,在放映了近一個月之后,票房竟然只有區區784萬港元。

更要命的是,杜琪峰為了實現「進入內地市場」和「震驚海外」的目標,與中國電影集團合作,又加入了尤勇、丁海峰兩位內地演員。
但電影最終因題材關系還是沒能在內地上映;參賽戛納電影節的計劃也因拍攝進度趕不上而取消,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大事件》失敗的原因,現在來看不難理解。
這部電影的故事實在乏善可陳;女主角陳慧琳全程演技不在線,連杜琪峰自己都甚為不滿;任賢齊的表演也流于表面,角色的特點沒能更好地發掘,這些也導致《大事件》當時的失敗。


以上10部電影的失敗都是香港電影走向沒落的注腳,也讓我們看到一部影片成功其實非常不容易。
但真正的經典電影,無論上映的時候票房如何,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也必將永遠留在我們觀眾的心底。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