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通退隱后去了哪?答案在倚天時代,你看他與張三豐是什麼關系
金庸故事算是武俠小說界的常青樹,它總能給人一種常讀常新之感,倒不是說書中有多麼深奧的道理,而是因為金庸的故事中有不少「留白」,讀者在發現了金老留在書中的彩蛋之后便會覺得格外有趣。
比如《神雕俠侶》中,那五絕之首「中頑童」周伯通后來的去向就成了謎,金庸為何不交代他的結局,盡管他不是主角,但作為這個時代的天下第一高手,他的故事自然值得深挖。
(周伯通、郭襄劇照)
基于「射雕三部曲」的劇情一脈相承來看,周伯通對后世武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第三次華山論劍 《神雕俠侶》書末的那次襄陽大戰算是書中最[高·潮]的一段劇情,群雄各顯神通,最終楊過憑借一記飛石一錘定音,殺了蒙哥大汗,蒙古大軍只得退兵,襄陽城得到了數年的喘息機會。
在多數人看來,在襄陽大戰中有神勇發揮的楊過應該是此時的天下第一高手,但金庸卻不這麼認為,在第三次華山論劍中,那五絕中的「中」位是被心無半點名利的周伯通奪走,其他四絕均認可他為五絕之首。
要知道此時與周伯通競爭這一頭銜的人可還有郭靖與楊過這兩位主角,如此看來,周伯通這天下第一之名含金量十足。
(郭靖、楊過劇照)
也正因為如此特殊的定位,讀者難免對他的結局格外在意,這麼一位高手,若就這麼退隱了,未免過于無趣,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而言,周伯通這樣的角色身上還有故事值得深挖,若說得功利一點,那便是還有價值可以榨取。
二、不安分的老頑童 群雄下了華山之后會去哪?郭靖家族的人自然是隨他回襄陽,畢竟襄陽戰事只是暫緩一時,蒙古大軍遲早卷土重來,黃藥師或許是例外,他閑云野鶴慣了,留在襄陽怕是無所適從,回桃花島才是最好的歸宿。
而周伯通等人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或許是百花谷,包括一燈大師也極有可能會與他一同隱居。
原著第三十四回中,周伯通就曾邀瑛姑、一燈前去百花谷,原文道:「 段皇爺,瑛姑,你們一齊到我百花谷去,我指揮蜜蜂給你們瞧瞧,我又新學了一門掌法,一共十七招,嘿嘿,了不起,了不起。」
(周伯通、瑛姑劇照)
作為百花谷的主人,周伯通自然還是會回百花谷住一陣的,但久而久之,他也難免會耐不住隱居的日子,畢竟他天[性.愛]玩,又怎麼久居百花谷,所以他后來多半還會繼續闖蕩江湖,游山玩水也好,懲奸除惡也好,只求自由二字,而只要周伯通后來繼續闖江湖,那他便有可能會收一人為徒。
三、周伯通自創的神功 周伯通有什麼值得傳給他人的武功?答案很簡單,即是那空明拳,事實上早年間周伯通已經將這門武功傳給了郭靖和耶律齊,不過那二人都算不上是將這門武功發揚光大,郭靖和耶律齊后來主要的武功都是降龍十八掌,空明拳在他們身上幾乎成了擺設。
從這個角度來看,周伯通的確是有必要再找一位傳人將他的空明拳發揚光大,而在筆者看來,那人就是后來成為武當派祖師的張三豐。
四、受到啟發的一代宗師 后來游歷四方的周伯通極有可能恰巧遇上了隱居深山的張三豐,二人當年在華山有過一面之緣,當年張三豐的淳樸自然是被周伯通看在眼里的,如今二人又相遇,也算是有緣,于是他便將空明拳傳給了張三豐。
不過空口無憑,這樣的推論有何依據呢?很簡單,就在于后來張三豐花了大半輩子鉆研的太極神功中所追求的「太極」理念其實在空明拳中早有體現。
當年周伯通就憑借空明拳戲耍了蒙古群雄一番,那時候世上可沒有一門名為「太極」的神功,然而你看原著是怎麼說的:「 那盤子平平地貼著桌面飛來,對準了一盤烤羊肉一撞,那盤羊肉便向老人飛去,牛肉盤在桌上轉了幾個圈子,停住不動。原來他使的是股‘太極勁’,如太極圖一般周而復始,連綿不斷,若在空曠處擲出盤子,那盤就會繞身兜圈。」
(耶律齊劇照)
所以張三豐后來能夠創出太極神功,多半是得到了周伯通的指點,等于說周伯通算是張三豐的師父之一。
不過有人要問了,如果周伯通是張三豐的師父,為何張三豐從不提及他老人家的大名?道理很簡單,看他的「師兄」耶律齊就明白了。
當年耶律齊憑借一身全真教的武功被黃蓉注意到,后來黃蓉雖然猜出了他可能是周伯通的徒弟,卻不解玩世不恭的周伯通為何要收他這麼一位看起來一本正經的徒弟,而原著中的解釋也很簡單,說是耶律齊少年時也是個頑童,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了一些變故,之后才變得成熟穩重起來。
(張三豐劇照)
而對于周伯通而言,面對耶律齊的改變自然是不喜歡的,于是書中提到這麼一段:「原來耶律齊于十二年前與周伯通相遇,其時他年歲尚幼,與周伯通玩得投機,老頑童便收他為徒。所傳武功雖然不多,但耶律齊聰穎強毅,練功甚勤,竟成為小一輩中的杰出人物。周伯通見他武功日進, 舉止越來越規矩,渾不似初相識時的小頑童模樣,他又學不會左右互搏功夫,大覺沒癮,不許他自稱是老頑童的嫡傳弟子。但事到如今,想賴也賴不掉了。」
而張三豐也和那耶律齊差不多,甚至可以說是與郭靖差不多,畢竟他自幼隨覺遠那老實本分的大和尚修行,自然也有些木訥,所以周伯通自然也不愿張三豐四處宣揚自己與他的關系。
如果張三豐的太極是在周伯通所傳的空明拳的基礎上創出來的,就顯得更合理了,但這樣一來故事未免說得太「透」,于是金庸為了留下懸念供讀者猜想,才刻意不交代周伯通的結局。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