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0萬光年外,科學家借助天眼發現一個神秘的「黑暗星系」,幾乎在宇宙中隱身

我們常聽到的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等等,其實都是電磁波,從本質上來講,它們的區別就是波長的不同,在我們地球上,大部分來自宇宙的電磁波都會被大氣層吸收,只有可見光和一部分無線電波能夠幾乎不受阻擋地抵達地球表面,而這一部分無線電波,就被稱為「射電波」。

相比之下,無線電波的波長比可見光長得多,它們可以輕易地穿過宇宙中的氣體、塵埃等星際物質,進而可以傳播得更遠,因此基于射電波段的觀測,非常適合我們研究那些在其他波段下難以觀察到的宇宙深空。
在世界上眾多的射電望遠鏡之中,位于我國貴州的「中國天眼」(FAST)可謂是「一騎絕塵」,該望遠鏡口徑高達500米,能夠探測到來自上百億光年外的微弱信號,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沒有之一)。

在中國天眼投入使用后,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一個接一個,這不,一個由中科院天文學家徐金龍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日又發布了一個基于中國天眼觀測數據的新發現:9400萬光年外,出現一個神秘的「黑暗星系」。研究人員指出,這個星系的總質量約為太陽的51億倍,卻幾乎不會發光。

你可能會問了,既然如此,那這個「黑暗星系」又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其實這是可以解釋的。
氫元素是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在宇宙中自然存在的氫原子,通常都是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構成,這樣的氫原子也被稱為「中性氫原子」,它們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即使在沒有吸收外來能量的情況下,它們也會自發地釋放出電磁波,所以「中性氫原子」也被科學家用來作為研究宇宙結構的「示蹤劑」。

「中性氫原子」自發釋放的電磁波,其頻率約為1420MHz,波長約為21厘米,正是射電望遠鏡的觀測范圍,通過對這種電磁波進行持續觀測,科學家就可以了解到宇宙空間中某個區域中的「中性氫原子」的分布以及它們運動狀態,據此就可以判斷出它們位于哪種宇宙結構之中。
中國天眼發現這個神秘的「黑暗星系」,正是基于這個原理,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在9400萬光年外發現了一大團「中性氫原子」,在對它們的分布以及運動狀態進行仔細分析之后,研究人員給出的結論是:這些「中性氫原子」所在的宇宙結構是一個處于旋轉狀態的盤狀星系。
這個「黑暗星系」隨后被命名為「FAST J0139+4328」,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又在其他波段下對其進行了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除了在少部分紅外線和紫外線波段下有極為微弱的光線之外,該星系根本就不可見,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中國天眼強大的觀測能力,我們很可能察覺不到這個星系的存在。

(↑ a、b、c、d分別表示在「J0139+4328」光學、近紅外、近紫外和中紅外的觀測結果,其中a和b亮點并不是該星系,而是前景恒星)
那麼問題就來了,「FAST J0139+4328」為什麼會如此神秘呢?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星系應該主要由暗物質構成,根據該研究團隊的估算,「FAST J0139+4328」有大約98%的物質都是暗物質,而其他的物質則基本上是氣體和塵埃。
關于暗物質,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簡單來講就是,這種物質在宇宙只會產生巨觀的引力效應,而基于電磁波的觀測方式卻無法發現它們的存在,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既然「FAST J0139+4328」的構成物質主要是暗物質,那麼它當然就是一個幾乎不會發光的「黑暗星系」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主要由暗物質構成的小型星系也被稱為「暗矮星系」,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也曾經發現過疑似「暗矮星系」的星系,但這些星系都屬于大型星系的衛星星系。
而此次發現的「FAST J0139+4328」則并不是衛星星系,科學家認為,如果此項研究得到進一步的驗證,那就意味著人類首次在宇宙中發現孤立存在的「暗矮星系」,這將大幅提升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也將會對天體物理學、宇宙學等許多研究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